技术小站8

网站首页 产经 > 正文

四书五经全文免费阅读(四书五经全文)

2022-11-10 20:20:53 产经 来源:
导读 大家好,小豆豆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四书五经全文免费阅读,四书五经全文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大学之道,在

大家好,小豆豆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四书五经全文免费阅读,四书五经全文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4、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6、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8、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9、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10、致知在格物。

11、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13、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14、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15、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16、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17、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18、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19、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20、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21、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22、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23、 《诗》云:“瞻彼淇澳,べ竹猗猗。

24、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25、瑟兮亻间兮,赫兮喧兮。

26、有斐君子,终不可讠宣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27、“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28、“瑟兮亻间兮”者,恂忄栗也。

29、“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30、“有斐君子,终不可讠宣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31、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32、 《康诰》曰:“克明德。

33、”《大甲》曰:“顾讠是天之明命。

34、”《帝典》曰:“克明峻德。

35、”皆自明也。

36、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37、”《康诰》曰:“作新民。

38、”《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39、”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40、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41、”《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42、”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43、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44、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45、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46、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忄�,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47、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48、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49、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50、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51、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52、”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53、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54、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55、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56、《康诰》曰:“如保赤子。

57、”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58、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59、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60、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61、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62、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63、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64、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65、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66、故治国在齐其家。

67、《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68、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69、”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70、《诗》云:“宜兄宜弟。

71、”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72、《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73、”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74、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75、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矩之道也。

76、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矩之道。

77、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78、”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79、《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80、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81、”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矣。

82、《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83、仪监于殷,峻命不易。

84、”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85、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86、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87、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88、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89、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90、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91、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

92、”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93、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94、”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95、”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96、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

97、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冒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

98、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99、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100、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必逮夫身。

101、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102、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103、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104、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105、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

106、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107、”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108、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109、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害并至。

110、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111、《大学》概述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112、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113、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114、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

115、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116、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117、”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118、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

119、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

120、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121、“大学”是大人之学。

122、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123、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124、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125、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26、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27、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128、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

129、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

130、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

131、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

132、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133、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

134、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

135、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

136、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

137、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

138、“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

139、 《大学》内容 书名:大学 作者:不详(相传为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 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40、 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141、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142、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43、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144、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145、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146、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147、欲诚其意者,先致 其知。

148、致知在格物。

14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50、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151、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15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153、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154、 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155、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156、故君子必慎 其独也。

157、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158、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159、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160、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 子必诚其意。

161、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162、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63、瑟兮 僴兮,赫兮喧兮。

164、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165、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166、“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167、“赫兮喧兮”者,威 仪也。

168、“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169、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 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170、 《康诰》曰:“克明德。

171、”《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172、”《帝典》曰: “克明峻德。

173、”皆自明也。

174、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175、”《康诰》曰:“作新民。

176、”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177、”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178、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179、”《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180、”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 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 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181、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182、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183、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184、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185、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 闻,食而不知其味。

186、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187、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 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188、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 美者,天下鲜矣。

189、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190、”此谓身不 修不可以齐其家。

191、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192、故君子不出家而成 教于国。

193、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194、《康诰》 曰:“如保赤子。

195、”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196、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197、一家仁, 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198、此谓一言偾事, 一人定国。

199、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200、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201、其所 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202、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203、所藏 乎身不怒,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204、故治国在齐其家。

205、《诗》云:“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

206、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207、”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208、《诗》云: “宜兄宜弟。

209、”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210、《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211、”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212、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213、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 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214、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 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 道。

215、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216、”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 谓民之父母。

217、《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218、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219、”有国 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220、《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221、仪鉴于 殷,峻命不易。

222、”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223、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224、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225、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226、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227、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228、是 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229、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

230、”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231、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232、”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 仁亲以为宝。

233、”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234、人 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

235、实能容之,以能保 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 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 不与同中国。

236、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237、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 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238、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 菑必逮夫身。

239、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240、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241、仁 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242、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 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243、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 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

244、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245、”此谓国不以利为 利,以义为利也。

246、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247、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 菑害并至。

248、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说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标签:




热点推荐
热评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