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小站8

网站首页 产经 > 正文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次数(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2023-01-03 04:15:50 产经 来源:
导读 大家好,小豆豆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次数,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

大家好,小豆豆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次数,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孟德尔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种开紫花的豌豆种和一种开白花的豌豆种结合在一起,第一次结出来的豌豆开紫花,第二次紫白相间,第三次全白。

2、 对此孟德尔没有充分的理由作出解释。

3、 后来,孟德尔从豌豆杂交实验结果,得出了相对性状中存在着显性和隐性的原理。

4、虽然还 有不少例外,但它仍然是一个原理。

5、 孟德尔根据自己在实验中发现的原理,进一步做了推想。

6、他认为决定豌豆花色的物 质一定是存在于细胞里的颗粒性的遗传单位,也就是具有稳定性的遗传因子。

7、他设想在 身体细胞里,遗传因子是成双存在的;在生殖细胞里,遗传因子是成单存在的。

8、例如, 豌豆的花粉是一种雄性生殖细胞,遗传因子是成单存在的。

9、在豌豆的根、茎、叶等身体 细胞里,遗传因子是成双存在的。

10、 这就是说,孟德尔认为可以观察到的花的颜色是由有关的遗传因子决定的。

11、 如果用R代表红花的遗传因子,它是显性;用r代表白花的遗传因子,它是隐性。

12、这 样,豌豆花色的杂交实验,就可以这样解释: 红花×白花 (纯种) RR rr(身体细胞,遗传因子成双存在) ↓↓ R r(生殖细胞,遗传因子成单存在) \/ Rr (杂种) 红花 因为杂种的遗传基础物质是由R和r组成的,因此,它的后代(子2)就可能出现白 花(rr)了。

13、 这就是说,隐性的遗传因子在从亲代到后代的传递中,它可以不表现。

14、但是它是稳 定的,并没有消失。

15、 现在,遗传学上把这个遗传因子或遗传单位,叫做基因。

16、研究基因的科学就是遗传 学。

17、基因学说就是现代遗传学的中心理论。

18、 很清楚,基因概念是孟德尔在推想中提出来的,虽然当时他并没有提出“基因”这 个科学名词。

19、 孟德尔认为遗传单位(基因)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20、一个显性基因和它相对的隐性基 因在一起的时候,彼此都具有稳定性,不会改变性质。

21、 例如,豌豆的红花基因R和白花基因r在一起,彼此不会因为相对基因在一起而发生 变化,在一代一代的传递中,R和r都能长期保持自己的颜色特征。

22、 孟德尔的结论正好跟长期流传的融合遗传理论相对立。

23、 融合遗传理论是怎么回事儿呢?它的基本论点是:遗传因子或遗传物质相遇的时候, 彼此会相互混合,相互融化,而成为中间类型的东西。

24、 根据融合理论来推理,甲和乙杂交,就会产生出混血儿,甲的遗传因子和乙的遗传 因子,都变成了中间类型的东西。

25、好比两种液体混合在一起似的,亲代的遗传因子都因 为融合而消失了。

26、 根据融合理论来推理,豌豆的红花遗传因子R跟白花遗传因子r在一起的时候也就会 融合成为新的东西,R和r都不再存在了。

27、 显然,融合理论是错误的,因为它没有科学事实的支持。

28、它只是一种推测和猜想, 不能解释所有的表现不同的遗传现象。

29、 中间类型是有的。

30、这是相对的基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性状,基因本身并没有改变。

31、 例如,红花的紫茉莉和白花的紫茉莉杂交,子一代的花是粉红色的。

32、可是子二代,这些 粉红色茉莉的后代,却有三种不同的性状:粉红花、红花和白花。

33、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现象和本质虽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不能简单地把现象和本质等同起来。

34、 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还是闭花受粉,也是豌豆花在未开放时,就已经完成了受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

35、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用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36、 1.分离现象: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7、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38、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9、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是,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40、 (4)受精是,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1、 2.自由组合现象: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42、孟德尔对上述7个豌豆杂交试验结果中所反映出来的、值得注意的三个有规律的现象感到吃惊。

43、事实上,他已认识到,这绝对不是某种偶然的巧合,而是一种遗传上的普遍规律,但对于3∶1的性状分离比,他仍感到困惑不解。

44、经过一番创造性思维后,终于茅塞顿开,提出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假说,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 (1)生物性状的遗传由遗传因子决定(遗传因子后来被称为基因)。

45、 (2)遗传因子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其中一个成员来自父本,另一个成员来自母本,二者分别由精卵细胞带入。

46、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又彼此分离,并且各自进入到一个配子中。

47、这样,在每一个配子中,就只含有成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成员,这个成员也许来自父本,也许来自母本。

48、 (3)在杂种F1的体细胞中,两个遗传因子的成员不同,它们之间是处在各自独立、互不干涉的状态之中,但二者对性状发育所起的作用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即一方对另一方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而有显性因子和隐性因子之分,随之而来的也就有了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之分。

49、 (4)杂种F1所产生的不同类型的配子,其数目相等,而雌雄配子的结合又是随机的,即各种不同类型的雌配子与雄配子的结合机会均等。

50、 麻烦采纳,谢谢!。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说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标签:




热点推荐
热评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