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 > 正文
人民日报 陈世涵
故宫博物院,网络预约、放票即空;陕西历史博物馆,预约门票日均点击量超过60万;成都博物馆,“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一个多月吸引观众逾40万人次……这是当下博物馆热最真实的写照。
博物馆热,与其说是一种文旅现象,不如说是一场文化寻根。“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一件件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一个个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一段段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是架起过去、连接当下、展望未来的文化桥梁。在这里,讲解员述说历史典故,培厚文化土层;在这里,孩子们触摸传统文脉,涵养文化自信。“到博物馆去”,不再停留于简单的口号,而成为人们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自觉追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由衷认同。
博物馆热的兴起,离不开孜孜以求的创新。据统计,2022年,全国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举办线下展览3.4万个、教育活动近23万场,接待观众5.78亿人次。无论是国家博物馆综合运用多种数字化手段、展示珍贵馆藏文物,还是上海博物馆开启长达24小时的“上博十二时辰艺术嘉年华”,抑或是浙江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在遗址上以原貌、原尺度立体标识展示……越来越多博物馆创新展陈方式、革新服务意识,不断拉近文物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由“网红”变“长红”,化“流量”为“留量”。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停留于一时的升温,更寄望于持久的“保温”。文物藏品是博物馆长久发展的根基所在。不同主题的博物馆,对应着各具特色的收藏、研究与展示方式。坚持保护第一、加强文物管理、合理开发利用,积极推动博物馆与教育、科技等领域跨界融合,打造与自身相适应的“博物馆+”,助推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的构建。
实现博物馆业高质量发展,既要做好大博物馆,更要激活小博物馆。除了众所周知的大馆,我国还有不少各具特色的小博物馆,“养在深闺人未识”。浩如烟海的典籍珍宝,亟待拂去历史的尘土。清晰发展方向,盘活自身资源,讲好文化故事,才能让这些小众博物馆绽放风彩,走进更多观众视野。
在钟编磬上,聆听往昔的古乐回响;在垂花檐柱间,循迹过去的动人故事;在精美砖雕里,辨读历史的浩瀚风烟……神州大地上俯拾皆是的文物资源,孕育了博物馆的繁盛,点燃了公众的博物馆热,也将文化的灯火拨得更亮。
版权说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
- 2022-05-23 天气预报:05月23日重庆白天预报和夜间预报
- 2022-04-20 天气预报:04月20日开县白天预报和夜间预报
- 2022-01-17 天气预报:01月17日荣昌白天预报和夜间预报
- 2022-03-04 天气预报:03月03日合川白天预报和夜间预报
- 2022-05-25 天气预报:05月25日綦江白天预报和夜间预报
- 2022-05-21 天气预报:05月21日城口白天预报和夜间预报
- 2022-04-13 天气预报:04月13日渝北白天预报和夜间预报
- 2022-02-13 天气预报:02月13日石柱白天预报和夜间预报
最新文章:
- 2023-08-27 美媒:民调显示,美国人对美军信心降至20多年来最低
- 2023-08-27 安徽省推出政企联合打造、市场化运作的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 “羚羊”带动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科技视点)
- 2023-08-27 海南自贸港 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政策免税约3亿元
- 2023-08-27 2023社会工作专业就业方向 就业前景怎么样
- 2023-08-27 “卡努”停止编号 黑龙江北部和中部有中雨
- 2023-08-27 中国成功发射陆地探测四号01星
- 2023-08-27 土耳其说在叙西北部消灭12名库尔德武装人员
- 热点推荐
- 热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