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 > 正文
本报北京8月9日电(记者魏哲哲、倪弋)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即将到来之际,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自8月15日起施行。
据介绍,《解释》根据刑法修改情况,针对司法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从司法环节发力,依法惩治环境污染犯罪,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调整污染环境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刑法修正案(十一)将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规定的污染环境罪由原有的两档法定刑调整为三档,并修改完善了升档量刑的标准。根据修改后的刑法规定,《解释》重新设定了污染环境罪的定罪量刑标准,细化新增的第三档刑适用情形,明确对具有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等依法确定的重点保护区域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造成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栖息地、生长环境严重破坏等情形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形成对环境污染违法犯罪的强大震慑。
明确环境数据造假行为的处理规则。《解释》贯彻刑法修正案(十一)立法精神,对承担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温室气体排放检验检测、排放报告编制或者核查等职责的中介组织的人员,实施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作出明确。同时,针对实践突出问题,《解释》进一步完善了对破坏环境质量监测系统行为适用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处理规则,依法惩治环境领域数据造假行为,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
明确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的宽严相济规则。一方面,《解释》衔接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将实行排污许可重点管理的单位未取得排污许可非法排污的行为,明确为从重处罚情形,做到当严则严。另一方面,明确可以根据认罪认罚、修复生态环境、有效合规整改等因素,在必要时作从宽处理,体现恢复性司法理念,做到当宽则宽,确保案件处理取得良好效果。
《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10日 15 版)
版权说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
- 2022-05-19 天气预报:05月19日梁平白天预报和夜间预报
- 2022-04-29 天气预报:04月29日巫山白天预报和夜间预报
- 2022-03-15 天气预报:03月15日巴南白天预报和夜间预报
- 2022-01-24 天气预报:01月24日涪陵白天预报和夜间预报
- 2022-04-18 天气预报:04月18日万州白天预报和夜间预报
- 2022-05-13 天气预报:05月13日永川白天预报和夜间预报
- 2022-02-01 天气预报:02月01日永川白天预报和夜间预报
- 2022-03-14 天气预报:03月14日奉节白天预报和夜间预报
最新文章:
- 2023-08-27 国道是不是比省道宽
- 2023-08-27 阿联酋举办可持续创新大赛
- 2023-08-27 七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环比由降转涨
- 2023-08-27 埃及加强红海珊瑚礁保护
- 2023-08-27 轻微事故交警会调监控吗
- 2023-08-27 中法文旅界期盼更多美好“相逢”
- 2023-08-27 中国审计长主持审议并通过联合国21份审计报告
- 热点推荐
- 热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