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财富网

网站首页 精选百科 > 正文

宁静而致远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2022-07-21 05:06:24 精选百科 来源:
导读 大家好,小耶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宁静而致远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淡泊以明志,宁...

大家好,小耶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宁静而致远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意思是:看轻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身心安宁恬静,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2、淡泊:恬淡寡欲;宁静:安宁恬静;致:达到。

3、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4、”译文:没有淡泊就不能显示美德,没有宁静就不能维护长久,没有宽大就不能容纳一切,没有仁慈就不能怀拥民众,没有公正就不能明断是非。

5、2、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7、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8、扩展资料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9、此联出自《三国演义》第37回,《三国演义》作于元末明初。

10、而且这是小说家言,不足信。

11、但是在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2、”此联的来源就是这句话,但是是否在当时的草庐当中就有这副联,应当存疑。

13、此联反映的是诸葛亮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认为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

14、此联可以看做是诸葛亮一生立身处世的写照,语浅而意蕴深刻,充满道家哲理。

15、小说作者以肯定句的形式取代了原来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用作诸葛草庐的门联。

16、但它仍然还是排偶句而非对偶句,平仄极不和谐。

17、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意思是:看轻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身心安宁恬静,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18、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出自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原句为: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19、这句话采用双重否定方法,强调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20、意为: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21、现在的淡泊、宁静,正是为了日后的致远,通过学习明志,宁静修炼,积蓄力量,一旦时机成熟,便可干出一番大事业。

22、扩展资料 诸葛亮五十四岁时写给他八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也提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4、”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25、诸葛亮以强烈而委婉语气表现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26、淡泊、宁静不是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干一番事业。

27、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28、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

29、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3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意思是: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31、淡泊:恬淡寡欲;宁静:安宁恬静;致:达到。

32、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33、”译文:没有淡泊就不能显示美德,没有宁静就不能维护长久,没有宽大就不能容纳一切,没有仁慈就不能怀拥民众,没有公正就不能明断是非。

34、2、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5、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36、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7、扩展资料《诫子书》创作背景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38、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9、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40、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41、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42、意思是:看轻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身心安宁恬静,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43、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44、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5、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6、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47、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48、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49、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50、出处:《诫子书》——三国·蜀·诸葛亮扩展资料《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51、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52、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53、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54、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55、《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56、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7、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58、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淡泊明志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意思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59、“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60、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61、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62、《诫子书》一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63、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4、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65、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66、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说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标签:




热点推荐
热评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