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精选百科 > 正文
大家好,小耶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图片,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赏析:这首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
2、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
3、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
4、尽管庄子早就说过,这一切都是“宾”,即精神主体的对立面(用现代语汇说,就是“异化”)。
5、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终究无法摆脱。
6、而陶渊明似乎不同些。
7、他当时刚刚从官场中退隐,深知为了得到这一切,人们必须如何钻营取巧、装腔作势,恬不知耻地丢去一切尊严。
8、他发誓要扔下这些“宾”的东西,回到人的“真”性上来。
9、 于是有了这首诗的前四句。
10、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11、“车马喧”,意味着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所谓“冠带自相索”。
12、因为陶渊明喜欢诉穷而人们又常常忘记贵胄之家的“穷”与平民的“穷”全不是一回事,这两句诗的意味就被忽视了。
13、实在,陶家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是浔阳最有势力的一族。
14、所以,尽管陶渊明这一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门无车马终究是不寻常的。
15、所以紧接着有一问:你如何能做到这样?而后有答,自然地归结到前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
16、“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17、此处的“心远”便是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取隔离与冷漠的态度,自然也就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所居之处由此而变得僻静了。
18、进一步说,“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也是象征。
19、它代表着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
20、 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语,其实结构非常严密。
21、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
22、高明在这种结构毫无生硬的人为痕迹,读者的思路不知不觉被作者引导到第四句上去了。
23、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24、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
25、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字宙而存在。
26、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原来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大化”迁变的表现。
27、只是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投入到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和名利的竞逐中,以至丧失了真性,使得生命充满焦虑和矛盾。
28、所以,完美的生命形态,只有归复自然,才能求得。
29、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30、实际的意思,是说这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泼泼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31、后世禅家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
32、 在诗的结构上,这二句非常重要。
33、它提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去体悟,去咀嚼。
34、 这首诗,尤其是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得到很高的称誉。
35、然而简单地以这种美学境界来概括陶渊明的全部创作,又是偏颇的。
36、因为事实上,陶渊明诗文中,表现焦虑乃至愤激的情绪,还是很多,其浓烈几乎超过同时代所有的诗人。
37、但也正因为焦虑,他才寻求静穆。
38、正像开头说的,这是在新的困境与背谬中所寻得的理念和诗意上的完美的生命形态。
39、也许,人们能够在某个时刻,实际体验它所传达的美感,进入一个纯然平和的、忘却人生所有困扰的状态,但这绝不可能成为任何人(包括陶渊明)的全部人生。
40、 出自:魏晋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扩展资料:《饮酒·其五》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4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4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4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5、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46、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47、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48、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49、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50、我是个粗人,po爱看些这东西,可能不喝酒的人永远不会明白从喝酒到晕呼呼的这境界是这样一个过程。
51、我认为不是突然看到,就是我看到,你也看到,他也看到的这个“南山”。
52、就不是现实中的某种看到的巧合。
53、而是我体内酒精达到某种程度,大脑中显现出来的某种理想状态的“南山”。
54、他们说的:“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55、我不太同意,我恰认为这是诗人从兴致高昂喝到“二麻二麻”呢时候的一个过程。
56、苏东坡说:“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57、”哈哈~一看就晓得苏东坡的酒量他就不如陶渊明。
58、什么狗屁偶然见山?“山”在陶渊明心中早已有菱有型,后几句就是陶渊明对理想状态中“山”的描述。
59、还有呀,就是什么鸟人说的: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
60、太晕了~~这景象就只有那有翅膀的人能看到,他是天使,而不是“鸟人”,现实中那里可能存在。
61、 我现在就认为陶渊明是 这样想的:他指着一栋别墅对我说:看~这就是我的南山,我一看去就是栋在带着铁丝网的围墙里的豪华别墅,陶渊明一过去就被保安踢了出来,然后陶渊明对我说:不是我得不到这别墅呀!要是我以前当官呢时候贪污点,干生意呢时候闷到良心随便怎哈!这大房子早是我的了,那里像现在代课工资连酒钱都不够。
62、更不要说买房子了!说着就朝公路槛角呢茅草房走去。
63、第2天陶渊明打电话和我说来我这住两天,他说他的茅草房被“规划”了。
64、《饮酒》诗共二十首,原序说这些诗都是醉后所写,故总题为“饮酒”。
65、这一首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66、返回自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他把这一理想落实在“人境”,于朴素的田园生活中追求精神的自由完满,宅心玄虚却不轻忽人事,精神高迈而不废人生。
67、“车马喧”意谓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
68、这里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系自赋身处人境,不废衣食,犹能免于世俗的困扰。
69、“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70、”诗人以“君”自指,自问自答,言语之间自豪而自足。
71、“尔”,作如此、如是解,概指前面二句。
72、“心远”谓心境高远,有此一心境遂能免于“车马喧”,其地得以自偏。
73、陶渊明之居处,只是结一草庐,然而在他的周围是蓬勃生发、活泼宽舒的大自然,俯仰之间,物我两忘,中情欣乐。
74、而陶渊明所托,亦不专在其屋与其耕。
75、耕种之余还读吾书,“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又有“素心人”一同“抗言谈在昔”、“登高赋新诗”、“言笑无厌时”。
76、这些人文生活,乃使人从其短暂的百年生活之外,接触到自有人文以来的千载人生。
77、陶渊明身居田园,一面亲就自然,一面又能在人文陶冶中,成就了一种艺术化的人生,涵养了一个自由、高迈、充沛的心灵。
7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
79、“采菊东篱下”本是写实,陶家庭院东边有一道篱笆,篱下种着菊花。
80、因为陶渊明爱菊、咏菊,寄托着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后人只要言菊花就会想起陶渊明。
81、连带着“东篱”这个词也有了一种象征的意义,象征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
82、“南山”即庐山。
83、庐山拥山川之灵异,历来为高士逸民栖居之地,陶渊明亦常往来之。
84、又《归园田居》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85、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都隐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
86、陶渊明以其高洁之情怀、悠然之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契,陶然自乐。
87、“山气日夕佳”紧承上句“悠然见南山”而来,是南山的暮景。
88、傍晚,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
89、陶诗的自然意趣常常寄托在对于飞鸟的吟咏之中。
90、飞鸟翩然来归,既可以看作是陶渊明归返自然、躬耕自乐的艺术的化身,又是诗人感兴悟会的物态天趣。
91、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宇宙万物莫不顺乎自然;人亦当返回自然,摆脱礼教的各种约束和世俗的各种机巧与虚伪,回到质朴的状态,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92、陶渊明从飞鸟悟出返朴归真的人生真谛,不胜欣慰。
93、他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
9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95、”所谓“真”,即是人的自然本性。
96、萧统《陶渊明传》言其“任真自得”,陶渊明在田园中保全了一份质性自然的“真我”,涵养了一种适性与自得的精神境界,“真”是他的人格力量,“任真”使他能够独立于虚伪、污浊的社会之外。
97、他从大自然中领悟到的这一“真意”即是其人生理想。
98、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99、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00、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101、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02、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03、 这首诗的意境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的隐居生活和那种悠然、恬静、消雅的心情。
104、“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语把这种心境的原因道破。
105、陶潜对禅机悟透颇深,乃至使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产生空灵之感,使人身临其境,若在仙界上,不在五行中。
106、所以说这首诗难就难在体会出作者当时的心境。
107、陶潜是东晋的一伟大隐士。
108、从客观上看,为不愿同流合污;从主观上看,则是因其自身所形成的性情,因为人总是不断地向自己的本性迈进,当本性与后天之性情产生冲突,便会产生大悲哀。
109、然后弃之,而后得鱼或熊掌也。
110、而陶潜便是取熊掌而归山林,因其性本爱丘山。
111、所以,此诗意境虽在悠闲,然心境却大相径庭。
112、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乍闻只觉得清净,悠闲,细思方感作者之愁情,一个人久居僻静之所,则向往喧闹的声音,人之常情。
113、一个“无”字尽显作者之遗憾。
114、“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15、看则没问,实则扣心自问,敲打警钟,终于蓦然回首,否极泰来,再看眼前之青山绿水,自然风光,心旷神怡,想起日常之生活往事。
11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么洒脱,飘逸的情景,一个“见”字,令人忘俗,浮想联翩。
117、酒是很妙的东西,忘却暂时的烦恼,使一切朦胧、模糊,达到美的极致,景中生情,这是体验高峰。
118、“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佳”完善高度的统一。
119、“相与还”,何也?周而复始,返朴归真,如果谢灵运还是寄情于山水,那么,陶潜则是与自然山水合二为一,这便是他此时的心境。
120、而后,作者便把自己的领悟升华为哲理的高度,“此中有真意,欲辩而忘言”,最美的大自然的语言便是默默无言。
121、作者的心情由愁生悲,有悲见喜,有喜达欢,又由欢归于平淡。
122、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123、 经过了世事的纷乱和潮起潮落的人生,生活把岁月刻在人的脸上,也刻在了人的心里,滚滚的红尘已经将细腻柔软的心磨砺得浑圆。
124、这种浑圆不再有绚丽的光泽。
125、这种浑圆就是一种淡然、朴实,它不张扬、不喧嚣、不妖艳,不再作年少时的无病呻吟,不再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再会手高眼低去投机。
126、这种淡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平实,它丰富而不肤浅、它恬淡而不聒噪、它理性而不盲从。
127、它是一种静静的思考。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说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
- 2022-05-03 专家称多地大暴雪或引发雪灾 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 2022-06-03 李嫣摆摊义卖 李嫣是谁这是怎么回事
- 2022-06-30 广州地陷3人被困什么情况目前有什么新进展
- 2022-08-17 尊师重教主题班会ppt(尊师重教主题班会)
- 2022-08-09 夸女孩子漂亮的话成语(夸女孩子漂亮的话)
- 2022-08-05 京东电脑数码专卖店怎样加入(京东电脑数码专卖店)
- 2022-05-30 郑爽向金晨道歉 是因为什么事具体怎么样
- 2022-05-29 岳云鹏成春晚下班第一人 具体详情
最新文章:
- 2022-08-26 以是什么结构(以是什么意思)
- 2022-08-26 衡的组词和拼音(汉字衡的组词)
- 2022-08-26 头文字头d最强赛车手(头文字d赛车)
- 2022-08-26 仙剑情缘录(仙剑情缘谢霆锋)
- 2022-08-26 伤心的歌曲有哪些(有什么伤感歌曲)
- 2022-08-26 天书奇谈小熊天赋精华放不进技能栏(天书奇谈小熊)
- 2022-08-26 exchange什么意思(英语exchange什么意思)
- 热点推荐
- 热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