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财富网

网站首页 精选百科 > 正文

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纳兰性德)

2022-09-04 17:09:54 精选百科 来源:
导读 大家好,小耶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纳兰性德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纳兰性德于...

大家好,小耶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纳兰性德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降生在北京,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2、而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3、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4、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

5、因而可以说,纳兰性德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天皇贵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

6、然而,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

7、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

8、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9、 纳兰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

10、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 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

11、尔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 师。

12、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

13、他又把搜读经史过程 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 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

14、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

15、 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

16、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

17、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

18、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19、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无心功名利禄。

20、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21、他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 出,著称于世。

22、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 《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 词》。

23、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 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

24、 在交友上,纳兰性德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所交“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悦俗之人,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等。

25、纳兰性德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就象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样,当时许多的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使得其住所渌水亭(现宋庆龄故居内恩波亭)因文人骚客雅聚而著名,客观上也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

26、究其原因,纳兰性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汉族知识分子学到他所倾慕的汉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有着不同于一般满清贵族纨绔子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这就显然使得他的举动背离了社会主流,从而成为后世的一个研究焦点。

27、 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

28、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

29、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 词创作。

30、但是仅三年,卢氏因产后受寒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

31、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

32、纳兰性德后又续娶关氏,并有侧室颜氏。

33、 值得一提的是,纳兰性德三十岁时,在好友顾贞观的帮助下,纳江南才女沈宛。

34、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

35、集中悼亡之作“丰神不减夫婿”。

36、可惜她在与纳兰性德相处一年之后,纳兰性德就去世了,这段短暂的爱情又以悲剧告终。

37、纳兰性德作为一代风流才子,他的爱情生活因而被后人津津乐道,也有捕风捉影的各种市井流言,最为盛传的是表妹入宫一事,但终不可考。

38、 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 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 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

39、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 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

40、对职业的厌 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 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

41、他于康熙 二十四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

42、 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

43、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

44、然而与之区别的,纳兰性德是入关不久的满族显贵,能够对汉族文化掌握并运用得如此精深,是不得不令人大为称奇的。

45、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

46、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真的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倍受当时及后世好评。

47、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48、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49、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50、”而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51、 纳兰性德词作先后结集为《侧帽》、《饮水》,后人多称纳兰词。

52、纵观纳兰性德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

53、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54、” 物性观照 在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

55、首先其别业就名为“渌水亭”。

56、无论目前关于渌水亭所在地点的争议怎样,无论它是在京城内什刹海畔,还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没能离开一个水字。

57、是一处傍水的建筑,或是有水的园囿。

58、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

59、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是有德的。

60、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

61、滋润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从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与其哲学的内涵。

62、这一点被纳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

63、 明代定都北京后,许多达官贵人纷纷在城内外营造私人花园。

64、如城内的英国公花园、西郊皇亲李伟的清华园和漕郎米万钟的勺园,都是极负盛名的。

65、到了清朝,特别是王室在西郊大兴园林土木,自畅春园始,到圆明园之鼎盛,三山五园,几成中国古代造园史上的顶峰。

66、为了仿效,为了方便朝班,更是为了享受,王公大臣也在西郊购地,建起自己的园墅别业。

67、明珠就在畅春园咫尺之处,兴建“自怡园”。

68、取海淀、西山一带的山水之胜,构架了景似江南的私家花园。

69、而纳兰性德把属于自己的别业命名为“渌水亭”,一是因为有水,更是因为慕水之德以自比。

70、并把自己的著作也题为《渌水亭杂识》。

71、词人取流水清澈、澹泊、涵远之意,以水为友、以水为伴,在此疗养,休闲,作诗填词,研读经史,著书立说,并邀客燕集,雅会诗书——一个的道的文化沙龙。

72、就在他辞世之时,也没离开他的渌水亭。

73、与之相比,同在水泉丰沛的海淀,武夫僧格林沁却造旱园,在园中起山神庙。

74、权宦李莲英于海淀镇闹市中置产业三处,方便起居却无水趣。

75、宗室商人萨利建宅通衢,招摇有余,风雅稍逊。

76、试想,如果这位伟大的以水为性,借水寄情的词人没有了水,他的情感激发和创作灵感的迸出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几近干涸。

77、如果以山为题、以山为怀,那他的艺术也定是另种风度了。

78、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对荷花的吟咏,描述很多。

79、以荷花来比兴纳兰公子的高洁品格,是再恰当不过的。

80、出污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们崇尚的境界。

81、它起始于佛教的有关教义,把荷花作为超凡脱俗的象征。

82、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梅、竹、兰、菊“四君子”和松柏、荷花等人格化,赋予人的性格、情感、志趣,使其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

83、郑板桥的竹、金农的梅、曹雪芹的石,都成了寄托文人心态、情感的文化图腾。

84、而纳兰性德却认定了荷花。

85、他的号为楞伽山人,有禅缘者,看重荷花,更在情理之中。

86、纳兰性德所居,所乐之处均有水存在,水中的荷花更陶冶诗人的性情。

87、瓮山泊畔有芙蓉十里,玉泉山下有芙蓉殿,渌水亭边碧水菱荷,皂甲屯明珠花园西花园遗址仍残留水沼,出土莲花纹汉白玉栏板……这无不说明它与纳兰性德的生活、创作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与词人的精神始终同在。

88、 中国历代文人追求对物质性理的认识,并把它与人生观、世界观等哲学概念联系起来,指导生活、事业、并把它艺术化。

89、在哲学的理性与艺术的热情的交汇点上有所生发。

90、纳兰性德也不例外,他以诗词的形式,以杰出的艺术互为观照着他的哲学理念。

91、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降生在北京,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92、而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93、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94、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

95、因而可以说,纳兰性德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天皇贵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

96、然而,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

97、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

98、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99、 纳兰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

100、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 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

101、尔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 师。

102、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

103、他又把搜读经史过程 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 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

104、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

105、 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

106、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

107、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

108、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109、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无心功名利禄。

110、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111、他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 出,著称于世。

112、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 《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 词》。

113、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 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

114、 在交友上,纳兰性德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所交“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悦俗之人,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等。

115、纳兰性德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就象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样,当时许多的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使得其住所渌水亭(现宋庆龄故居内恩波亭)因文人骚客雅聚而著名,客观上也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

116、究其原因,纳兰性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汉族知识分子学到他所倾慕的汉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有着不同于一般满清贵族纨绔子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这就显然使得他的举动背离了社会主流,从而成为后世的一个研究焦点。

117、 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

118、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

119、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 词创作。

120、但是仅三年,卢氏因产后受寒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

121、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

122、纳兰性德后又续娶关氏,并有侧室颜氏。

123、 值得一提的是,纳兰性德三十岁时,在好友顾贞观的帮助下,纳江南才女沈宛。

124、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

125、集中悼亡之作“丰神不减夫婿”。

126、可惜她在与纳兰性德相处一年之后,纳兰性德就去世了,这段短暂的爱情又以悲剧告终。

127、纳兰性德作为一代风流才子,他的爱情生活因而被后人津津乐道,也有捕风捉影的各种市井流言,最为盛传的是表妹入宫一事,但终不可考。

128、 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 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 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

129、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 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

130、对职业的厌 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 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

131、他于康熙 二十四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

132、 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

133、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

134、然而与之区别的,纳兰性德是入关不久的满族显贵,能够对汉族文化掌握并运用得如此精深,是不得不令人大为称奇的。

135、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

136、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真的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倍受当时及后世好评。

137、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138、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139、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140、”而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141、 纳兰性德词作先后结集为《侧帽》、《饮水》,后人多称纳兰词。

142、纵观纳兰性德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

143、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144、” 物性观照 在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

145、首先其别业就名为“渌水亭”。

146、无论目前关于渌水亭所在地点的争议怎样,无论它是在京城内什刹海畔,还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没能离开一个水字。

147、是一处傍水的建筑,或是有水的园囿。

148、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

149、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是有德的。

150、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

151、滋润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从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与其哲学的内涵。

152、这一点被纳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

153、 明代定都北京后,许多达官贵人纷纷在城内外营造私人花园。

154、如城内的英国公花园、西郊皇亲李伟的清华园和漕郎米万钟的勺园,都是极负盛名的。

155、到了清朝,特别是王室在西郊大兴园林土木,自畅春园始,到圆明园之鼎盛,三山五园,几成中国古代造园史上的顶峰。

156、为了仿效,为了方便朝班,更是为了享受,王公大臣也在西郊购地,建起自己的园墅别业。

157、明珠就在畅春园咫尺之处,兴建“自怡园”。

158、取海淀、西山一带的山水之胜,构架了景似江南的私家花园。

159、而纳兰性德把属于自己的别业命名为“渌水亭”,一是因为有水,更是因为慕水之德以自比。

160、并把自己的著作也题为《渌水亭杂识》。

161、词人取流水清澈、澹泊、涵远之意,以水为友、以水为伴,在此疗养,休闲,作诗填词,研读经史,著书立说,并邀客燕集,雅会诗书——一个的道的文化沙龙。

162、就在他辞世之时,也没离开他的渌水亭。

163、与之相比,同在水泉丰沛的海淀,武夫僧格林沁却造旱园,在园中起山神庙。

164、权宦李莲英于海淀镇闹市中置产业三处,方便起居却无水趣。

165、宗室商人萨利建宅通衢,招摇有余,风雅稍逊。

166、试想,如果这位伟大的以水为性,借水寄情的词人没有了水,他的情感激发和创作灵感的迸出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几近干涸。

167、如果以山为题、以山为怀,那他的艺术也定是另种风度了。

168、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对荷花的吟咏,描述很多。

169、以荷花来比兴纳兰公子的高洁品格,是再恰当不过的。

170、出污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们崇尚的境界。

171、它起始于佛教的有关教义,把荷花作为超凡脱俗的象征。

172、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梅、竹、兰、菊“四君子”和松柏、荷花等人格化,赋予人的性格、情感、志趣,使其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

173、郑板桥的竹、金农的梅、曹雪芹的石,都成了寄托文人心态、情感的文化图腾。

174、而纳兰性德却认定了荷花。

175、他的号为楞伽山人,有禅缘者,看重荷花,更在情理之中。

176、纳兰性德所居,所乐之处均有水存在,水中的荷花更陶冶诗人的性情。

177、瓮山泊畔有芙蓉十里,玉泉山下有芙蓉殿,渌水亭边碧水菱荷,皂甲屯明珠花园西花园遗址仍残留水沼,出土莲花纹汉白玉栏板……这无不说明它与纳兰性德的生活、创作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与词人的精神始终同在。

178、 中国历代文人追求对物质性理的认识,并把它与人生观、世界观等哲学概念联系起来,指导生活、事业、并把它艺术化。

179、在哲学的理性与艺术的热情的交汇点上有所生发。

180、纳兰性德也不例外,他以诗词的形式,以杰出的艺术互为观照着他的哲学理念。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说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标签:




热点推荐
热评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