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精选百科 > 正文
大家好,小耶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半坡饰族女包是什么档次,半坡氏族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在距今六七千年以前,人类已经由晚期智人迈入现代人时期。
2、那时,我们中国人的祖先仍然过着比较原始的生活,但生产力水平与生活质量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容貌也与今天的人类没有多大差别。
3、他们实行着群婚制。
4、一个氏族的男子成年后就要到另一个氏族中与其中的女性结婚,并在那里生活,死后再运回原氏族安葬。
5、在这样的大家庭里,孩子们只认识自己的母亲,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人们的亲属关系就按母亲的血统来确定。
6、所以,这一历史时期就叫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7、在母系氏族公社里,人与人之间没有贵贱之分,也没有阶级的区别。
8、知识点父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又称“父权制氏族公社”,是原始公社制度的一个阶段,是继母系氏族公社之后的原始氏族的又一公社阶段。
9、特点是以男子为中心的大家族,男子支配生产、生活和公共事务,氏族首领由成年男子担任,男子是家庭和社会的核心,有权支配家庭的财产,并支配家庭的成员,妻子从夫居。
10、父系氏族公社存在的时间,一般认为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和青铜时代的初期。
11、分别生活在中国北方与南方的原始人已经进化出了不尽相同的生活方式,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文明。
12、生活在中国北方的原始人,一般集中在黄河流域。
13、他们在进化的过程中更加依赖于经过精心磨制的石器,骨器则用得比较少。
14、他们已经学会了种植作物,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始种粟;他们也学会了驯养家畜,开始饲养猪、狗。
15、在不断演化的过程中,黄河流域的原始人们掌握了烧制彩陶的工艺,还会在彩陶上绘制生动优美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这证明他们已经拥有了原始的艺术气质和审美眼光。
16、半坡氏族就是这一时期黄河流域原始人进化中的一支部落。
17、半坡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西安半坡村,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
18、在这个氏族的村子里,一条深、宽各有五六米的大壕沟围绕着氏族成员的居住区,里面分布着40多间中小型住房,中间有一座长方形大屋,是氏族成员的公共活动场所。
19、房屋旁边还有许多储藏东西的地窖200多个。
20、在壕沟外,东边是制造陶器的窑场,有烧陶窑址6座,摆满了各种陶土制作的器皿,陶器上还绘有黑色或红色的花纹图案,有人面、鱼、鹿、鸟和几何图形。
21、有的陶器制作得十分精致美观。
22、北边是氏族成员的公共墓地,有成人墓葬174座,儿童瓮棺葬73座。
23、墓葬的隆重表明他们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生活。
24、半坡人的生产工具是打磨光滑的石器。
25、女性们用锐利的石刀、石铲在火烧过的荒地上松土整地、种植五谷,经营着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26、男性则使用弓箭、鱼叉等从事渔猎活动。
27、半坡人还学会了把猪、狗、牛、羊等野生动物驯养成家畜。
28、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发展,给人类提供了可靠的食物来源,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29、他们已经学会纺织和缝制,能裁剪出合体的衣服。
30、他们还拥有高明的制陶技巧,尖底瓶就是这样的陶器之一。
31、尖底瓶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
32、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
33、这种汲水工具便于手提与肩背,灌满水后也不容易漫出。
34、他们通过长期的实践,还发现水蒸气可以蒸熟食物,于是制作了陶甑,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利用蒸汽的范例。
35、半坡人有丰富的文化生活。
36、他们烧制彩陶,在上面绘制了精美的花纹。
37、人面鱼纹是半坡彩陶画的典型作品,线条明快,人头像的头顶有三角形的发髻,两嘴角边各衔一条小鱼。
38、这反映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特殊感情。
39、与黄河流域的同胞不同,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原始人生活在另一种文化氛围中。
40、南方地区多雨、潮湿。
41、为了适应环境,长江流域的原始人通常会将房屋架离地面,以避免被水浸泡。
42、他们主要种植水稻,是世界上最早开始人工培育水稻的一群人。
43、适宜的南方气候使生活在那里的原始人有更充足的食物,因此生活更为闲适。
44、闲暇时间被用来制造骨器,缝制衣服,纺织布匹,也被用来进行艺术创作。
45、总之,他们有更多用来装点生活的发明。
46、河姆渡氏族是长江流域原始氏族的代表。
47、河姆渡遗址与半坡遗址处于同一时代,位于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同样也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48、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那里的氏族成员把一根根木头打进地下,然后在桩柱上架设房屋。
49、这种把居住面架高的房屋称为“干栏”式建筑。
50、他们和半坡人一样,也喂养猪、狗、牛等家畜,但与半坡人烧制彩陶不同,河姆渡人烧制的陶器为黑陶,而生产工具除了石器外,还较多地使用骨制工具。
51、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水平比较先进,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都是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
52、河姆渡文化在农业上以种植水稻为主。
53、农业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54、河姆渡人不像黄河流域的半坡人那样种植粟、黍等谷物,而是大量栽培水稻。
55、在河姆渡遗址两期发掘中,第四文化层上部大多发现灰、黄、白三色黏性细砂土,分别与稻谷、谷壳、稻叶和木屑等相间组成多层次连续堆积,每层间距2~10厘米不等,总厚度一般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00厘米。
56、稻谷出土时色泽金黄,有的连谷壳上的稃毛、隆脉及芒刺都清晰可见,经鉴定属人工栽培水稻,并已有籼、粳之分,以籼型为主。
57、河姆渡遗址稻谷遗存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年代之久远,在其他遗址发掘中是绝无仅有的。
58、与大量稻谷伴随出土的,还有翻土工具骨耜194件、木耜2件及中耕农具木铲3件、收割工具骨镰9件和脱壳工具木杵2件等。
59、在遗址西北部的考古勘探中,发现第一和第二期文化分别有古水稻田遗迹。
60、这说明河姆渡的稻作农业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已进入“耜耕农业”阶段。
61、尽管后来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和湖南道县玉蟾岩等遗址发现距今1万年左右的人工栽培稻谷,但都不及河姆渡遗址丰富多样。
62、几十年来,“河姆渡”几乎成了中国稻作农业的代名词。
63、虽然稻作农业在河姆渡已有重大发展,出土的陶釜底部经常能看到烧糊的锅巴,但稻米仍不是当时河姆渡人的主食。
64、当时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资源丰富,我们的先民不会无视更方便、更直接、攫取技术更为娴熟的取之不尽的野生资源。
65、也未进化到农耕技术比较发达的程度。
66、来自于自然生长的食物对河姆渡文化仍起支撑作用,农业在它发生的初始阶段仍未取代采集、渔猎经济。
67、进入耜耕农业阶段后,食物来源比以前更加稳定,加上较长时间的定居,使原始手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出现了各种质料的原始艺术珍品,堪称史前工艺品中的佼佼者。
68、这些艺术珍品表明,河姆渡人已掌握了较熟练的各种手工技术,已有专门从事手工业的生产者。
69、在众多的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甚至是建筑构件上,都发现了许许多多能反映河姆渡先民具有较高水平的原始艺术杰作。
70、引人注目的有:人首、猪、鱼和兽形等陶塑艺术品;猪纹、稻穗猪纹、缠枝叶纹、五叶纹、鱼藻纹等栩栩如生的雕刻图像;圆雕木鱼、鱼形捉手木器柄制作十分精致;特别是一批精美绝伦的骨、牙艺术品,其精巧程度按现代雕刻眼光看也属上乘之作,使人叹为观止。
71、其中,锥刺双头连体鸟纹、线刻双鸟朝阳纹和鸟形圆雕等,堪称珍品中的精华。
72、更令人惊讶的是,河姆渡人已经懂得制作漆器的技术。
73、在遗址中发现的木胎漆碗,瓜棱形表面有一层鲜艳夺目的朱红色表层,光谱图与马王堆漆器所显示的光谱图相似,这使我国髹漆历史从商代推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74、在遗址中还出土了织机中的卷布棍、绞纱棒、疏经棒、纬刀、梭形器等构件,这在同时期前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中独一无二。
75、河姆渡人的纺织技术在当时也一定是天下第一的。
76、他们还会用植物纤维手工搓成双股、三股粗细绳索和用芦苇秆编成的人字纹、多经多纬的苇席等,与今人编织的也不相上下。
77、可见当时河姆渡人的编织技术也已达到较高水平。
78、半坡与河姆渡遗址,是我们祖先所留下的代表南北方迥异文化特点的遗迹。
79、祖先的智慧不能不令我们叹服、自豪。
80、今天的中国人,都是半坡人、河姆渡人这样伟大祖先的后裔。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说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
- 2022-09-02 提示cpu fan error(fan error)
- 2022-08-16 战争机器2迫击炮怎么用(战争机器2pc)
- 2022-08-15 土耳其进行曲什么水平?
- 2022-07-20 冰雹沙雕动画(冰雹哪里掉)
- 2022-07-27 逾怎么读(逾)
- 2022-06-16 小狐狸频繁现身北京潭柘寺 “网红”小狐狸打哪儿来的
- 2022-08-17 阿里巴巴出口通官网(阿里巴巴出口通)
- 2022-05-21 赵丽颖叫冯绍峰二叔什么梗赵丽颖甜喊冯绍峰二叔为其庆生
最新文章:
- 2022-09-22 糖尿病吃什么食物最好图片常见食物(糖尿病吃什么食物最好)
- 2022-09-22 非诚勿扰160903期(非诚勿扰100期)
- 2022-09-22 在百度上怎样上传照片(怎么在百度上传照片)
- 2022-09-22 杰克逊鬼屋mv歌曲(杰克逊鬼屋)
- 2022-09-22 我的野蛮同桌读后感(我的野蛮同桌)
- 2022-09-22 锦绣前程打一生肖作业帮(锦绣前程打一生肖)
- 2022-09-22 赵二斗不慎踩到了法国制造的反步兵(赵二斗不慎踩到)
- 热点推荐
- 热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