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精选百科 > 正文
大家好,小耶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弘扬茶道文化,茶道文化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
2、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 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3、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
4、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
5、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6、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7、唐代为克服九难 ,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
8、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9、“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
10、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是不做艺术的品饮,以免败兴。
11、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 1.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
12、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13、2.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
14、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
15、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
16、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17、3.功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功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
18、清代功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
19、功夫茶讲究品饮功夫。
20、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 、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 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 、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 、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 、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21、“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22、具体内容为: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
23、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
24、美——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理、敬、清、融”四字来表述:理——理者,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
25、两人对饮,以茶引言,促进相互理解;和谈商事,以茶待客,以礼相处,理智和气,造成和谈气氛;解决矛盾纠纷,面对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气,促进和解;写文章、搞创作,以茶理想,益智醒脑,思路敏捷。
26、敬——敬者,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
27、无论是过去的以茶祭祖,公平是今日的客来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
28、久逢知己,敬茶洗尘,品茶叙旧,增进情谊;客人来访,初次见面,敬茶以示礼貌,以茶媒介,边喝茶边交谈,增进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传情,互爱同乐,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爱之举;长辈上级来临,更以敬茶为尊重之意,祝寿贺喜,以精美的包装茶作礼品,是现代生活的高尚表现。
29、清——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
30、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司的廉政之举,也是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
31、1982年,首都春节团拜会上,每人面前清茶一杯,显示既高尚又文明,“座上清茶依旧,国家景象常新”,表明了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32、今天强调廉政建设,提倡廉洁奉公,“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值得发扬。
33、“清”字的另一层含义是清心健身之意,提倡饮茶保健是有科学根据的,已故的朱德委员长曾有诗云:“庐山云雾茶,示浓性泼辣。
34、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
35、”体会之深,令人敬佩。
36、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
37、举行茶话会,往往是大家欢聚一堂,手捧香茶。
38、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朋友,亲人见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气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
39、团体商谈,协商议事,在融洽的气氛中,往往更能促进互谅互让,有益于联合与协作,使交流交往活动更有成效。
40、由此可见,茶在联谊中的桥梁组带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41、两位专家还认为:中国的茶,能用来养性、联谊、示礼、传情、育德,直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
42、茶之所以能适应各种阶层,众多场合,是因为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于中华民族的平凡实在、和诚相处、重情好客、勤俭育德、尊老爱幼的民族精神。
43、所以,继承与发扬茶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国茶德,对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44、茶艺的根本精神,乃在于和、俭、静“美、健、性、伦”四字,即“美律、健康、养性、明伦”,称之为“茶道四义”。
45、其具体解释如下:美——美是茶的事物,律是茶的秩序。
46、事由人为,治茶事,必先洁其身,而正其心,必敬必诚,才能建茶功立茶德。
47、洁身的要求及于衣履,正心的要求见诸仪容气度。
48、所谓物,是茶之所属,诸如品茶的环境,的器具,都必须美观,而且要调和。
49、从洁身、正心,至于环境、器具,务必须知品茗有层次,从层次而见其升华,否则茶功败矣,遑信茶德。
50、健——健康是治茶的大本。
51、茶叶必精选,劣茶不宜用,变质不可饮;不洁的水不可用,水温要讲究,冲和注均须把握时间。
52、治茶当事人,本身必健康,轻如风邪感冒,亦不可泡茶待客,权宜之法,只好由第三者代劳。
53、茶为健康饮料,其有益于人身健康是毫无疑问的。
54、推广饮茶,应该从家庭式开始,拜茶之赐,一家大小健康,家家健康,一国健康,见到全体人类健康;茶,就有“修、齐、治、平”的同等奥义。
55、性——养性是茶的妙用,人之性与茶之性相近,却因为人类受生活环境所污染,于是性天积垢与日俱加,而失去其本善;好在茶树生于灵山,得雨露日月光华的灌养,清和之气代代相传,誉为尘外仙芽;所以茶人必须顺茶性,从清趣中培养灵尖,涤除积垢,还其本来性善,发挥茶功,葆命延所,持之有恒,可以参悟道理,得天地清和之气为已用,佛教所谓之净土,可求于明窗净几之一壶中。
56、伦——明伦是儒家至宝,系中国五千年文化于不坠。
57、茶之功用,是敦睦耸关系的津梁:古有贡茶以事君,君有赐茶以敬臣;居家,子媳奉茶汤以事父母;夫唱妇随,时为伉俪饮;兄以茶友弟,弟以茶恭兄;朋友往来,以茶联欢。
58、今举茶为饮,合乎五伦十义(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友信、朋谊、君敬、臣忠),则茶有全天下义的功用,不是任何事物可以替代的。
59、“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
60、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
61、“和”的内涵非常丰富,作为中国文化意识集中体现的“和”,主要包括着:和敬、和清、和寂、和廉、和静、和俭、和美、和爱、和气、中和、和谐、宽和、和顺、和勉、和合(和睦同心、调和、顺利)、和光(才华内蕴、不露锋芒),和衷(恭敬、和善)、和平、和易、和乐(和睦安乐、协和乐音)、和缓、和谨、和煦、和霁、和售(公开买卖)、和羹(水火相反而成羹,可否相成而为和)、和戎(古代谓汉族与异族结盟友好)、交和(两军相对)、和胜(病愈)、和成(饮食适中)等意义。
62、一个“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俭”、“美”、“乐”、“静”等意义,而且涉及天时、地利、人和诸层面。
63、请相信:在所有汉字中,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和”更能突出“中国茶道”内核、涵盖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
64、香港的叶惠民先生也同意此说,认为“和睦清心”是茶文化的本质,也就是茶道的核心茶文化是一种“中介”文化,以茶为载体,以能体现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人文精神为宗旨,包括有关茶的礼仪、风俗、茶法、茶规、茶技、茶艺、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以及文学艺术、辞曲歌赋等。
65、茶文化是一种“综合”文化,涉及到建筑、音乐、舞蹈、绘画、戏曲、服饰、饮食、医药等诸多文化领域。
66、“茶文化是一种交际文化,是构建和保持人与人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手段。
67、”(千玄室《茶之心》)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
68、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这种过程就称作茶道。
69、或者简单的讲,品饮者对茶的觉悟,称作茶道。
70、由此可见,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修证范畴,是要实修实证的,不仅要在“理”上认知,更要在“事”上修证,而非仅仅停留在认知或研究的层面上。
71、茶道发源于中国,并在邻国日本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72、茶道是东方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精粹,是古老的中华文明贡献给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73、中国茶道成于唐,继于宋,盛于明。
74、中国茶道形成于八世中叶的中唐时期,陆羽为中国茶道的奠基人和煎茶道的创始人。
75、煎茶道的代表人物有陆羽、常伯熊、皎然、卢同、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齐已等。
76、从广义上讲,茶文化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
77、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78、 茶文化包括茶的历史、茶的著作、茶的传说以及人们在饮茶、品茶中的学问,还包括茶在人际交流和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和意义……这些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而独特清新的人文景观日益充实和丰富着茶文化的历史画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亮丽风景。
79、可以肯定的说,中国是最早发现茶和使用茶的国家。
80、茶道概述丰富多彩的茶道文化可归结为茶趣、茶德、茶禅。
81、茶趣即饮茶乐趣,包括物质乐趣和精神乐趣。
82、佳茗、清泉、茶具、良辰、美境。
83、知音,相聚品饮、雅俗共赏。
84、茶趣有雅俗之分,无高下之别。
85、茶德即茶之功德。
86、陆羽同代人刘贞亮提出的"茶十德"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驱腥气,以茶防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87、茶禅是以阐释茶与佛门之密切因缘。
88、真意乃茶禅结合而达到的一种境界。
89、禅在梵语中意为"静虑"、"思维修"、"弃恶"等。
90、在品茶的精神境界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感受到一位西方诗人说:"从一粒砂看世界"。
91、但几乎每位爱好绿茶或乌龙茶的东方人都不难体会出----从一片茶叶可品尝出山川风景与大自然的精神。
92、如果你嘴里含上一口西湖龙井茶,茶汤的气韵,即很容易在你眼前幻化出一片江南水乡温柔而秀丽的风光;如果你入口的是安溪乌龙茶、碧天峰铁观音,那么,你看到的将是高山顶上的蓝天白云,同时随着芬芳的茶香与茶气,让你仿佛身处高山上,呼吸到山上清朗的气息。
93、从茶中领会山川风景,与不断地微妙变化着的真味,真香与气……不失为回归自然的一种简单法门。
94、那么,茶是如何能给予人这一切的呢?除了自然的奥秘以外,就是人为的配合。
95、茶可独酌,也宜共饮,一杯在手,清香满室,消除烦虑,使人抛却是非心、名利心。
96、"寒夜客来茶当酒",以茶奉客,虽不及酒后令人豪情万丈,意气风发,但三两良朋,沏茶小息,令人"六腑皆芬芳",闲话家常、天南地北、气氛更为和乐,主客更能曲尽情意,茶的世界是一个祥和的世界中庸、和谐与茶道有人说,中国人性格象茶,总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人与人相助相依,在友好、和睦的气氛中共同进步。
97、这话颇有些道理。
98、表面看,中国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与价值取向不尽相同。
99、佛教在茶宴中伴以青灯孤寂,要在明心见性;道家茗饮寻求空灵虚静,避世超尘;儒家以茶励志,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
100、无论意境和价值取向不都是很不相同吗?其实不然。
101、这种表面的区别确实存在,但各家茶文化精神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即:和谐、平静,实际上是以儒家的中庸为提携。
102、在社会生活中,中国人主张有秩序,相携相依,多些友谊与理解。
103、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张天人合一,五行协调,向大自然索取,但不能无休无尽,破坏平衡。
104、水火本来是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可相容相济。
105、儒家把这种思想引入中国茶道,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
106、饮茶可以更多的审已、自省,清清醒醒地看自己,也清清醒醒地看别人。
107、各自内省的结果,是加强理解,过年过节,各单位举行"茶话会",表示团结;有客来敬上一杯香茶,表示友好与尊重。
108、常见酗酒斗欧的,却不见茶人喝茶打架,那怕品饮终日也不会抡起茶杯翻脸。
109、这种和谐、友谊精神来源于茶道中的中庸思想。
110、在中国茶文化中,处处贯彻着和谐精神。
111、宋人苏汉臣有《百子图》,一大群娃娃,一边调琴、赏花、欢笑嬉戏,一边拿了小茶壶、茶杯品茶,宛如中华民族大家庭,大孩子虽多并不去打架,而能和谐共处。
112、至于直接以《同胞一气》命名的俗饮图,或把茶壶、茶杯称为"茶娘"、"茶子",更直接表达了这种亲和态度。
113、清代茶人陈鸣远,造了一把别致的茶壶,三个老树虬根,用一束腰结为一体,左分枝出壶嘴,右出枝为把手,三根与共,同含一壶水,同用一支盖,不仅立意鲜明,取"众人捧柴火焰高"、"十支筷子折不断"、"共饮一江水"等古意,而且造型自然、高雅、朴拙中透着美韵。
114、此壶命名为"束柴三友壶",主题一下子被点明。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说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
- 2022-07-22 兰州一小区禁止特斯拉入内 视频(兰州一小区禁止特斯拉入内)
- 2022-09-19 静安风华苑为什么便宜(静安风华苑)
- 2022-05-26 国兴1号货船沉没什么情况13人失踪7人为籍船员
- 2022-08-21 热血超辅如何自动收货怎么1两(热血超辅)
- 2022-06-06 广州暴雨:大水冲进地铁 目前情况如何
- 2022-04-22 蒋依依现身中戏报到 坦言对学校最憧憬的是食堂
- 2022-04-25 湖北柳林镇突发洪水部分居民失联 具体怎么样
- 2022-09-22 宁波大学计算机学费(学计算机学费)
最新文章:
- 2022-10-06 二维火掌柜(二维火)
- 2022-10-06 山根低的女人命运(山根低)
- 2022-10-06 你愿意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还是软件开发者(软件开发者)
- 2022-10-06 搜神传主题曲谁唱的(搜神传主题曲)
- 2022-10-06 合肥新华书店几点关门(新华书店几点关门)
- 2022-10-06 beside和by的区别(beside)
- 2022-10-06 九阴真经琴师怎么升级快(九阴真经琴师)
- 热点推荐
- 热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