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小站8

网站首页 精选百科 > 正文

归去来兮辞朗诵必修五(归去来兮辞朗诵)

2022-10-28 12:32:52 精选百科 来源:
导读 大家好,小耶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归去来兮辞朗诵必修五,归去来兮辞朗诵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归去来兮辞...

大家好,小耶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归去来兮辞朗诵必修五,归去来兮辞朗诵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归去来兮辞》是晋陶渊明的述志作品,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鄙视,赞美了农村美好的自然景物和安适的田园生活,显示了他归隐的决心。

2、 诗的开篇,随口而出"归去来兮"四字,积蓄已久的压抑与不快一吐而出,如决堤之水,一发而不可收,而诗人"归去"的理由却仅仅是"田园将芜"这个简单而平淡的原因,其中饱含了多少怀念、留恋和向往啊!因此,诗人不由自主地发出"胡不归?"的自问,表现诗人归隐田园之心的迫切,又带出下文对自身经历的反省:"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3、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4、"诗人指出,自己本不愿出仕为官,只是为了免于饥寒,才违背自己的意志去做了官。

5、这种生活让自己悲愁失意,内心痛苦。

6、"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正是诗人深深反省的结果,坚定了自己归隐的决心。

7、诗的第一段即点明了全文的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思想感情。

8、 紧接着,诗人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

9、按时间顺序,突出表现归田园前后的感受。

10、先写归途之上。

11、"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12、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遥遥",漂遥放流的样子;"舟遥遥"、"风飘飘"似写景物,实写轻松愉快的心情。

13、而一"问"一"恨",所揭示的正是归隐田园心情的急切。

14、次写抵家时的欣喜若狂。

15、这种欣喜,用长句很难形象地再现,诗人很懂得这个道理,于是变六字句为四字句,略去了虚词,既使句子简练,有效地表达出欢欣畅快的心情,又使本诗的句式长短相间,便于抒发不同的感情,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此时的心情与为官时完全不同,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6、诗人写自己"载欣载奔",写家人"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写家中"三径就荒,松菊尤存"、"有酒盈樽",一派祥和、自然、实的景象!"三径",院中小路。

17、汉朝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少数友人来往。

18、后人以"三径"来借指隐士所居。

19、陶渊明用"三径"来比喻自己的院落,借用典故,表现自己的心志。

20、再写田园隐者之乐,突出两点,一是室中独处之乐,一是园中观景之乐。

21、写独处之乐,可"引壶觞",可"眄庭柯",可"倚南窗",极力表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放纵与安适;写观景之乐,有自己"园日涉"、"策扶老"、"抚孤松"的安闲自在,有"无心以出岫"的云,有"倦飞而知还"的鸟,把大自然的景物和自己的志节紧密结合起来,写的虽是云和鸟,却是作者对自己心情的反映,告诉读者,自己就像出岫的云,本无心出仕,又像倦飞的鸟,对仕途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

22、诗人托物言志,以"松菊"喻高洁的品格,以"抚孤松而盘桓",表明自己虽然年事已高,却仍要保持坚贞之志。

23、 第三段,写朴实的农事生活之乐。

24、诗人断然也污浊的官场断绝来往:"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25、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再次呼出"归去来兮",却与开篇的语气和感觉大不相同,第一次是决心归田的宣言,第二次却是已然归田的平静。

26、这种平静的生活,让诗人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朴实无华,可以和自己想见的人说说知心话,可以做自己曾经想做而不能做的事,可以看自己想看而无心看的自然美景,这种生活,让诗人真正得到了心灵的自由与解放。

27、可以说,这段文字是作者想象 的诗化了的田园生活,是作者理想的生活境界。

28、陶渊明在他的多诗中都对这种生活和这样的理想作了描述,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的闲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归园田居》)的简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愉快和满足,都写得坦率诚实,感情自然淳真。

29、初归田园,诗人尚未真正体验耕种的艰辛与生活的困窘,只是以直率之笔抒"心之所之",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眷恋不舍,一种蓬勃生长的归真之志如春之欣欣草木,如涓涓不绝的山泉,感慨油然而生:"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30、"因景生情,这种光阴易逝,人生易老,何不及今及时珍惜美好生活的感慨,为结尾阐述人生观张本。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说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标签:




热点推荐
热评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