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小站8

网站首页 精选百科 > 正文

探花是如何评选的(探花是第几名)

2023-01-11 23:30:50 精选百科 来源:
导读 大家好,小耶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探花是如何评选的,探花是第几名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古代探花相当于现在...

大家好,小耶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探花是如何评选的,探花是第几名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古代探花相当于现在的第三名,“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的称谓。

2、“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的称谓。

3、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

4、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

5、“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

6、时至今日,“探花”的称呼仍历久不衰。

7、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8、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

9、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

10、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

11、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12、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

13、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

14、如北宋前期宰相寇准就是探花。

15、扩展资料:“探花”最早出现在唐朝,但当时并非是指殿试进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种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

16、唐代进士及第后有隆重的庆典。

17、活动之一便是在杏花园举行探花宴。

18、事先选择同榜进士中最年轻且英俊的两人为探花使。

19、遍游名园,沿途采摘鲜花。

20、然后在琼林苑赋诗,并用鲜花迎接状元。

21、这项活动一直延续到唐末。

22、最初是指及第庆典活动中的两位年轻进士。

23、所以说,当时所谓“探花郎”,主要含义并不是专指第三名。

24、例如:翁承赞是唐晚期即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崔谔榜进士第四人。

25、(见孙映奎《唐才子传校注》及〔宋〕王迈《癯轩集》)仍然被选为“探花使”,沿袭着从进士中挑选年轻貌美的人为沿街探花郎的传统。

26、这个词在五代、北宋时期出现极少,因为五代和宋朝时期的都城里都没有“杏园”,自然也就没有探花郎了。

27、探花什么时候被作为进士第三名代称的,这是个很难确切回答的问题。

28、据清人赵翼的《陔余丛考》推测,大约从明朝开始,状元专指殿试第一名、榜眼专指第二名、探花专指第三名,才最终成为定式。

2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探花 (词语概念)探花相当于现在的第三名。

30、殿试取中的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31、自唐中宗开始,新科进士放榜后由政府组织一场庆祝宴会,地点指定在长安当时著名的公园-曲江以示祝贺。

32、又因为时值每年三月的春花烂漫之时,又名“杏园宴”。

33、宴会开始前在今科进士中选年少俊美者乘马采花,以助喜庆,遂称为“探花郎”。

34、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的称谓。

35、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

36、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

37、“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

38、时至今日,“探花”的称呼仍历久不衰。

39、唐代进士及第后有隆重的庆典。

40、活动之一便是在杏花园举行探花宴。

41、事先选择同榜进士中最年轻且英俊的两人为探花使。

42、遍游名园,沿途采摘鲜花。

43、然后在琼林苑赋诗,并用鲜花迎接状元。

44、这项活动一直延续到唐末。

45、唐人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写道:“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

46、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罚。

47、”宋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也记载:“进士及第后,例期集一月,共醵罚钱奏宴局,什物皆请同年分掌,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

48、”由此可见“探花”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

49、最初是指及第庆典活动中的两位年轻进士。

50、所以说,当时所谓“探花郎”,主要含义并不是专指第三名。

51、例如:翁承赞是唐晚期即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崔谔榜进士第四人。

52、(见孙映奎《唐才子传校注》及〔宋〕王迈《癯轩集》)仍然被选为“探花使”,沿袭着从进士中挑选年轻貌美的人为沿街探花郎的传统。

53、他在《擢探花使三首》诗中写道:“洪崖差遣探花来,检点芳丛饮数杯。

54、深紫浓香三百朵,明朝为我一时开。

55、”“探花时节日偏长,恬淡春风称意忙。

56、每到黄昏醉归去,詑衣惹得牡丹香。

57、”流露出了自己当选探花郎的喜悦。

58、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的称谓。

59、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

60、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

61、“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

62、时至今日,“探花”的称呼仍历久不衰。

63、唐代进士及第后有隆重的庆典。

64、活动之一便是在杏花园举行探花宴。

65、事先选择同榜进士中最年轻且英俊的两人为探花使。

66、遍游名园,沿途采摘鲜花。

67、然后在琼林苑赋诗,并用鲜花迎接状元。

68、这项活动一直延续到唐末。

69、唐人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写道:“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

70、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罚。

71、”宋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也记载:“进士及第后,例期集一月,共醵罚钱奏宴局,什物皆请同年分掌,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

72、”由此可见“探花”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

73、最初是指及第庆典活动中的两位年轻进士。

74、所以说,当时所谓“探花郎”,主要含义并不是专指第三名。

75、例如:翁承赞是唐晚期即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崔谔榜进士第四人。

76、(见孙映奎《唐才子传校注》及〔宋〕王迈《癯轩集》)仍然被选为“探花使”,沿袭着从进士中挑选年轻貌美的人为沿街探花郎的传统。

77、他在《擢探花使三首》诗中写道:“洪崖差遣探花来,检点芳丛饮数杯。

78、深紫浓香三百朵,明朝为我一时开。

79、”“探花时节日偏长,恬淡春风称意忙。

80、每到黄昏醉归去,詑衣惹得牡丹香。

81、”流露出了自己当选探花郎的喜悦。

82、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83、“探花”虽然代表了第三人及第。

84、名位在“状元”和“榜眼”之后,但“探花”与“状元”、“榜眼”一起统称为“三鼎甲”。

85、如鼎之三足,撑起了科举考试这一选才大鼎。

86、鼎甲是进士之首,是最具代表性的群体。

87、“探花”同样是天子门生,是一甲及第,是十分难得的荣誉。

88、也是成千上万举子梦寐以求的目标。

89、何况“探花”与“状元”、“榜眼”都是不相上下的高才,只是因皇帝的好恶而名序有先后。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说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标签:




热点推荐
热评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