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财富网

网站首页 信息互动 > 正文

哲学是什么(哲学是什么)

2022-05-13 18:12:20 信息互动 来源:
导读 大家好,精选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哲学是什么,哲学是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由此可见,“哲学是什么”的

大家好,精选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哲学是什么,哲学是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由此可见,“哲学是什么”的问题确实是个问题。

2、 在讨论“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一些人对哲学的偏见。

3、 1.首先,哲学是科学。我们对科学的概念基本上还停留在18、19世纪,即把科学当作绝对真理的典型。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经常会听到“你这么说有科学依据吗”“你的理论不够科学”“要科学”之类的话,意思是要合理,有逻辑,放之四海而皆准,有普遍的必然性,也就是真理。虽然20世纪以来西方人的科学观发生了很大变化,认识到作为绝对真理的科学并不存在,但崇尚科学的精神并没有改变。所以人们通常用科学的标准来衡量哲学。哲学没有任何科学的基本特征,所以哲学不是科学,这是哲学批判者的致命武器。为哲学辩护的人千方百计证明哲学是科学,哲学会是科学,哲学至少在理论上是科学。我们必须承认,哲学不具备科学知识的基本特征,所以它不是像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知识。但是,哲学不是科学,不代表哲学没用,不代表哲学没有意义和价值。相反,哲学不是科学,而是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4、 其次,哲学是使人聪明智慧的学问。显然,没学过哲学的人不一定不聪明,学过哲学的人也不一定聪明。事实上,与通常的观点相反,按照哲学的本质,哲学不是让人变得有智慧,而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所以追求和热爱智慧。不仅如此,事实上,从哲学开始,哲学家们几乎对所有的哲学问题都有“分歧意见”,而且越辩越不清楚。所以哲学不但没有让人变聪明,反而越来越让人迷惑。哲学家争论,争论,不仅得不到一个结果,甚至越问越辩。有人可能会对此嗤之以鼻:“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的确,哲学问题不是世界本身产生的问题,而是人产生的问题。但是,它们不是哲学家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创造的东西。其实都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可能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哲学家的眼里,却有很大的问题,比如“我是谁”的问题。有一部成龙电影叫《我是谁》,主角因为脑残失忆,结果不知道自己是谁。似乎我们都知道我是谁,但我在哪里?“我”是心还是身,还是身心合一?心智在成熟,身体在成长。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一直在变?如果“我”是可变的,那么“我”和我自己之间有没有同一性?…只有一个“我”可以问很多问题。其实日常生活中很多看似不言而喻的事情,是经不起质疑和推敲的。

5、 最后,哲学是推理的科学。这话没错,但也要看怎么理解“合理”。不仅是哲学,其实所有的科学都是“真理”的学问。当然,我们也可以说,与其他学科相比,哲学是“真理”的学问。所以,按照小真理服从中真理,中真理服从大真理的推论,哲学应该是所有科学的科学。确实有很多人遵循这种思路,把哲学当成所有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这些都是理论上的推论,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基本上是20世纪以前传统哲学的观点,20世纪以后的哲学家们早就不再这样看待哲学了。比如我们把辩证法当成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和规则,也是我们论证和推理的工具。但是,经常听到有人嘲笑辩证法是“魔术”。由于我们的误解和教条主义,这同一套方法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被证明是正当的,甚至对于相互冲突和矛盾的事情也是如此。显然,就像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样,也没有永远合理的真理。如果有这样的道理,那一定是不合理的。所以我们更倾向于把哲学看作是“分析”真理的学问。

6、 关于哲学的刻板印象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或者让我们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问:哲学是什么?

7、 什么是哲学?

8、 本来,一门学科是什么,也就是它的概念或定义,是这门学科建立的基本条件。然而,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哲学家们还没有得出结论。通常数学家或者物理学家不会纠结于“数学是什么”或者“物理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但是哲学家就不一样了。恐怕有多少哲学家就有多少哲学定义。为了避免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陷入哲学家的争论,我们先来看看哲学概念的起源,或许对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当我们翻开任何一本字典,都可以看到哲学的概念来源于希腊语philosophia,是philos和sophia的组合,意思是“爱智慧”。一般来说,懂哲学的人都知道这个意思。然而,这个众所周知的词源背后的深刻含义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为什么哲学通常被认为是“智慧”的代名词,但其本义却不是“智慧”,而是“对智慧的热爱”?因为“智”的意思是“智”,不是一般的“聪明”或“智”,它指的是宇宙和自然最深层、最根本的奥秘,标志着一种至高无上、永恒不变的理想境界。这就是为什么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说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只适合神,不适合人。我们只能热爱智慧。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不同于通常所说的知识:知识或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是功利的或有用的,而人们追求和热爱智慧不是为了别的目的,而是为了智慧本身。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虽然所有的科学都比哲学有用,但只有哲学才是真正自由的学问。换句话说,哲学家是或者应该是最谦虚的人。他们知道人只能热爱智慧却不能拥有智慧,因为生命是有限的,智慧是

9、然而实际上,哲学的优越之处恰恰是它的局限所在:哲学既起源于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它的对象就一定是永恒无限的东西,那实际上是我们的认识能力亦即理性所难以企及的。结果,哲学既缺少宗教单纯诉诸于信仰的方便法门,同时又无法达到科学知识所特有的确定性,这就使哲学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它的问题几乎都是无法解答或者没有终极答案的难题,以至于20世纪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施坦说,“哲学问题具有这样的形式:‘我找不着北’” 哲学家们为什么会“找不着北”? 因为哲学的问题几乎都是一些无法解决没有答案的难题。 通常我们所说的问题其实可以分为“问题”和“难题”两类。所谓“问题”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得到解决的,这样的问题有答案而且大多只有一个答案,例如1+1=2之类。难题就不同了。我们所说的“难题”一般是没有答案的,准确地说是没有唯一的答案,只能有各式各样不同的解答方式,由于这些解答方式没有一个可以最终解决问题,因而都是“平等的”或等值的。如果我们细心地想一想就一定会发现,人世间的事情实际上是难题多于问题的。 哲学问题不仅是难题,而且是难题中的难题。 从理论上讲,哲学所探讨的对象不是经验的对象而是超验的对象,例如宇宙万物的本原、存在、实体或本体,包括人在内所有存在物的来源和归宿等等。当然,哲学也有比较具体和现实的问题,例如认识论、伦理学、历史哲学、社会政治哲学的问题,不过由于这些问题都属于最基本的问题,而越是基本的问题就越不简单,所以同样没有确定的答案。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我们都知道1+1=2,但是要想说清楚为什么1+1=2,并不简单。另一方面,从实际情况看,尽管2000多年来,哲学家们费尽千辛万苦企图使哲学成为科学乃至科学之科学,竭尽其所能来证明哲学是科学,但是他们的愿望无一不是落了空,哲学家们在所有的哲学问题上都是争论不休,从来就没有达到过一种科学知识应该具备的普遍必然性。于是,批评哲学的人就有了一件十分有效的武器,而维护哲学的人则多了一块治不好除不掉的心病。实际上,无论是批评哲学的人还是维护哲学的人,都误解了哲学的本性。我们以为,哲学不是科学,因而不能用衡量科学的标准来衡量哲学。更重要的是,哲学不是科学并不是哲学的耻辱,恰恰相反,倒是哲学优越于科学之处。如前所述,科学不过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科学自己不能决定它的目标或发展方向,如果我们要求哲学成为科学,那就意味着哲学也变成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倘若如此,文明发展的方向由什么来树立或确定呢?显然,就哲学的意义和地位而言,它应该担负起为人类文明树立和确定目标和发展方向的重任。所以仅仅就此而论,我们也不应该让哲学变成科学。 哲学不是科学,两者的“发展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的发展是“线性的”知识积累的过程,我们用不着非要了解一门科学的历史一样可以学习和利用它的成果,因为它的最新成果就凝聚在当下的某种载体之中,我们拿过来学就可以了。哲学却不是这样“进步”的。毫无疑问,现代人在知识的拥有量上比前人“进步”得多,随便一所医学院校的学生所拥有的知识,即使是医学始祖希波克拉底也难以望其项背,一个中学生所具备的数学知识亦可以超过几百年以前的大数学家,但是哲学就不同了。哲学史上几乎每一部哲学著作都具有晦涩难懂的特点,只有很少的人能够理解它们,不要说一般的人,不要说我们,即便是现当代的哲学大师也不敢说他们在思维水平上比柏拉图或者亚里士多德更高明。 为什么?

10、如果有一个问题,我们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有了唯一正确的答案,那么虽然前此以往的探索都具有历史的意义,但是在这个唯一正确的答案面前,它们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就知识而言,我们用不着理会它们,只需掌握这个正确答案就行了。然而,如果有一个问题是永远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的,只有各式各样不同的解答方式,那么在这些解答方式之间就不存在孰高孰底的问题,它们都超越了时间和历史,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可供后人选择的道路。换言之,由于哲学问题乃是永恒无解因而万古常新的难题,故而一切答案都不具有终极的意义,各式各样不同的解答方式都具有“平等的”的价值。在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不能掩盖柏拉图的光辉,黑格尔也不可能动摇康德的历史地位,由于他们把解决问题的某种方式发挥到了极致,便成了不可替代的“典型”,在哲学史上树起了一座座“里程碑”。这有点儿象文学的历史,例如“唐诗”和“宋词”:唐代是律诗的典范,后人写诗决超不过李杜;宋代是词的绝顶,后人很难觅得苏辛佳句。如果说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文学家们是将某一种艺术典型推向了顶峰,而哲学家们则是将一条思想之路走到了“绝境”。哲学家通常思想的都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他们思得也很“根本”,于是就把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推到了极端,后人若要解决问题就不可能再走老路,因为那条路已经被走“绝”了,他只好换一条路走。所以,哲学并不只有一条路而是有许多条路,任何一条路都不足以代表哲学本身,所有的哲学运思之路“综合”在一起,才构成了一幅比较完整的哲学图画。换言之,哲学是由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那一条条思想之路构成的。 然而,如果哲学问题注定无法得到最终的解决,我们为什么还要追问这些难题?就此而论,哲学作为“智慧之爱”给我们带来的与其说是愉悦不如说是痛苦,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追求这种“智慧的痛苦”?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说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标签:




热点推荐
热评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