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小站8

网站首页 综合 > 正文

叶圣陶的故事有哪些(叶圣陶的故事)

2022-12-01 07:00:20 综合 来源:
导读 大家好,小豆豆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叶圣陶的故事有哪些,叶圣陶的故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叶圣陶儿时故事

大家好,小豆豆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叶圣陶的故事有哪些,叶圣陶的故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叶圣陶儿时故事叶圣陶从出生起就属于天资过人那一群。

2、父亲叶伯仁望子成龙,给他找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私塾。

3、叶圣陶三岁开始识字、练字,据说六岁时认识至少三千字。

4、父亲为了培养儿子习惯、督促儿子学习给他立下了“背不出书就不能吃饭”的规矩。

5、叶圣陶记忆超群,学习积极性又高,基本没有犯过错误,顿顿都能按时吃上饭。

6、父亲大喜过望又给儿子请了远近闻名的私塾,私塾先生要求颇高,叶圣陶丝毫没有怠慢学习,很快就能熟背《四书》、《诗经》等古典书籍。

7、叶伯仁对儿子的教育不仅仅局限在学习上,他觉得小孩子应当多见见世面。

8、由于父亲是账房先生,叶圣陶年少时,常常随父亲在社会上闯荡收租。

9、父亲带他拜年、贺寿、参加婚丧、各式典礼让他见识了社会上的民情风俗,也让他早早体会到了人情冷暖。

10、这些场景在叶圣陶后来的写作中显现。

11、在《多收了三五斗》中叶圣陶能真实写照农民凄苦生活,离不开儿时的所见所闻。

12、扩展资料叶圣陶的名言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

13、2、文当然要作的,但是要紧的在乎做人。

14、3、端正教育思想是改革教育最紧要之点。

15、4、德行须从民主来修养。

16、5、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

17、6、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

18、7、教育之要点,当天逾养成儿童正确精神之思想能力。

19、8、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

20、9、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

21、10、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22、叶圣陶人物生平1894年,出生于苏州吴县。

23、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任小学教员。

24、1914年被排挤出校,开始文言小说创作。

25、1911年11月,改为现名叶圣陶,笔名有叶锦、圣陶、斯提、桂山、秉丞、郢生等。

26、同年中学毕业,后成为乡镇小学教师。

27、1915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尚公学校国文教员,为其编写小学国文课本。

28、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

29、我国的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是他写的。

30、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吴县第五高等小学任教,进行教育改革,编写新的教科书,工作到1922年,并开始写作。

31、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32、 1919年,加入了北京大学的新潮社,开始白话文学的创作,发表小说、新诗、文学评论和话剧剧本。

33、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叶圣陶儿时的叶圣陶,很得父母的宠爱,因为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所以父母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

34、他们盼着儿子日后靠着科举能够飞黄腾达、荣宗耀祖。

35、叶仁伯为了使儿子求得功名,让叶圣陶三岁时就开始识字、练字,到六岁那年,叶圣陶识字已有三千左右,字也写得相当漂亮。

36、朱氏识字不多,但满肚子装着世代流传下来的谜语、诗歌、儿歌,经常说给儿子听。

37、我国苏南地区流传的谜语,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38、叶圣陶猜谜语时兴致很高,从中得到了智慧的启迪。

39、那些诵读起来悦耳动听的古代诗词,辞采华茂,言简意丰,叶圣陶能够背出很多。

40、尤其是儿歌,形象生动,想象奇妙,韵律优美,把叶圣陶给迷住了,他时常挂在嘴上哼唱,唱得眉开眼笑。

41、2、叶仁伯勉励儿子熟读圣贤书,但由于家境寒苦,他不主张像富户人家那样把子弟关在书房里“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认为带孩子出去跑跑,熟悉社会和认识社会上的种种人和事是务实的。

42、“不识字好过,不识人难过”。

43、叶仁伯抱着这种传统观念,让儿子跟着他出门到亲戚家拜年、贺寿、吃喜酒,清明节到乡下上祖坟,秋天到乡下看收租子。

44、这一切大大地开阔了叶圣陶的眼界,使他无形中受到人情事理的熏陶。

45、叶圣陶童年时代,就领略了苏州民风民情的淳朴,也孕育了关心民间疾苦的缕缕情思。

46、叶圣陶自幼生活在文化氛围很浓的吴地,远山近水、亭台楼阁、斋堂殿馆、庙院庵祠,甚至连城里的路名,都有来历;哪怕是一块匾额、一个牌楼、一座桥梁,都有传说。

47、父亲总要带他去看,说给他听,而且回家后还要求他回忆参观时的先后次序,作类似日记的记录,作为“开笔”之前的写作训练。

48、3、叶圣陶到了八岁时起,就“开笔”作文了。

49、老师出的题目是《登高自卑说》,作文之前,向他提示“这应当说到为学方面去”。

50、叶圣陶依照老师的吩咐,共写了八十多字。

51、老师看到他写的毛笔小楷字方方正正,文句又晓畅流利,说理通达,便不断地称赞,特别是对文章的结尾“登高尚尔,而况于学乎”感到满意,情不自禁地在“尔”和“乎”这两个字的旁边。

52、用红笔划了两个圈。

53、叶圣陶高兴地把作文本带回家给父亲看,父亲见儿子敏悟好学、天资聪明,笑得十分开心。

54、经过近两年的刻苦学习,叶圣陶大有长进。

55、居然能够写出三百字以上的经义史论或时务策论的文章了。

56、父亲急迫地希望儿子赶快成长,又将叶圣陶送进了另一所私塾,以便学得更好,能够考上秀才。

57、父亲教育他要如他在《登高自卑说》里所说的那样,拿出登高的毅力去对待学习。

58、叶圣陶明白父亲的企盼,决心勤学奋进。

59、4、叶圣陶做小学教员时,有一次在校园内行走,无意间看到一个男孩举起一块大砖头,正想向另一个男孩砸过去。

60、叶圣陶赶紧上前制止了他,并请举砖头的孩子到办公室去一下。

61、当叶圣陶来到办公室时发现该生已站在那里等他,叶圣陶温和地递过去一块糖果,并说:“你来的比我准时,这说明你很守时,奖励你的。

62、”之后又拿出第二颗糖果说:“你能听从我的训斥把砖头放下,这是你对我的尊重,为了这一点,我奖励你第二块糖果。

63、”学生半信半疑地拿了过去。

64、这时叶圣陶又拿出了第三块糖果说:“听其他学生说,你要打的那人欺侮女人,所以你才动手教训他,从小就有正义感,这是奖励你的第三块糖。

65、”当叶圣陶拿出第四颗糖时,该生已经泪流满面,有悔改之意。

66、叶圣陶接着说:“你已经知道武力不能解决问题,看到自己错了,因此我把最后一颗也给你,奖励你知错就改的好品质。

67、”5、著名作家萧乾先生在悼念叶先生的文章里说:“1957年以后,许多张笑脸变成横眉竖眼,许多好友变为路人。

68、可无论我被糟践成垃圾也罢,渣滓也罢,他见面或写信。

69、始终称我作‘乾兄’──30年代我还是个小伙子时,他就一直这么称呼我──敬重之外,我对叶老还有满腔感激之情。

70、”可惜那时我对叶先生“交友处世”的重要教导领会不深。

71、以致在那场政治灾难中,同不少亲友中断了交往,所幸与叶先生的交往如常。

72、1966年下半年的一天,我去看望“赋闲”在家的叶先生,他非常恳切地劝我:“你该同我划清界限。

73、”我流着眼泪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74、如果我确信叶先生的某种思想是不符合真理的,那我会同这种思想划清界限。

75、至于叶先生,您永远是我的老师,我还会常来看您,面聆教诲。

76、”叶先生听了也潸然泪下。

77、看到五屉柜上叶师母的大幅遣像旁边,新摆一个小镜框,里面装着60年代初期叶先生和我在青岛海滨的合影,知道叶先生还一直惦记着我。

78、叶圣陶曾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他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

79、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

80、”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

81、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

82、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

83、”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

84、”这样叶绍钧满意而去。

85、扩展资料:人物贡献叶圣陶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

86、这一教育思想,以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唯物辩证的中国教育改革之学。

87、人物纪念叶圣陶纪念馆建于县立第五高等小学的原址上,1917年至1922年,纪念馆位于苏州吴中区甪直镇叶圣陶公园,与保圣寺相邻,坐落在保圣寺西,与寺院仅一墙之隔。

88、这里是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工作过的地方。

89、叶老逝世后,甪直人民为了表示对他的崇敬和怀念,将当年叶老执教的几处旧址重行修建,辟为叶圣陶纪念馆。

9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叶圣陶叶圣陶小时侯的故事 叶圣陶, 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府悬桥巷的一个平民家庭,圣陶是他的字。

91、叶家开着一爿叫做“协记”的小布店,位于悬桥巷口。

92、 叶圣陶的父亲叶仁伯,是“吃知数饭的”,即经管账务,平常人家称呼他“账房”或“账房先生”。

93、他主要是替一位姓吴的地主家收租子,另外,一些大户人家逢到婚丧喜庆之事,也请他去临时料理账务。

94、叶圣陶家里除了父母亲和两个妹妹之外,还有祖母和外祖母,全家七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微薄的收入来维持,日子过得还是有点紧巴的。

95、不过,尽管如此,衣食问题还是可以无忧的。

96、叶圣陶的父亲为人厚道,办事笃实,品行端正,母亲心地善良,尽心持家,克勤克俭。

97、父母的品德深深地影响了叶圣陶,他心里想着要像父母一样做人。

98、 儿时的叶圣陶,很得父母的宠爱,因为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所以父母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

99、他们盼着儿子日后靠着科举能够飞黄腾达、荣宗耀祖。

100、叶仁伯为了使儿子求得功名,让叶圣陶三岁时就开始识字、练字,到六岁那年,叶圣陶识字已有三千左右,字也写得相当漂亮。

101、朱氏识字不多,但满肚子装着世代流传下来的谜语、诗歌、儿歌,经常说给儿子听。

102、我国苏南地区流传的谜语,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103、叶圣陶猜谜语时兴致很高,从中得到了智慧的启迪。

104、那些诵读起来悦耳动听的古代诗词,辞采华茂,言简意丰,叶圣陶能够背出很多。

105、尤其是儿歌,形象生动,想象奇妙,韵律优美,把叶圣陶给迷住了,他时常挂在嘴上哼唱,唱得眉开眼笑。

106、如“萤火虫,夜夜红;飞到西,飞到东………‘摇呵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

107、糖一包,果一包,还有饼儿,还有糕”等等,实在富有情趣,难怪叶圣陶乐得心动神摇了! 戊戌变法后的那一年(1899年),叶圣陶六岁的时候,父亲送他进私塾读书了。

108、塾师是当地有点名气的黄先生,文笔很好。

109、叶仁伯把儿子托付给这样一个远近闻名的长者,是十分放心的。

110、父亲对儿子的要求很严,放学回家后就督促他温习功课,还要背书,立下了“弗熟不得进膳”的家规。

111、所好叶圣陶学习自觉,记忆力又强,并没有出现因书背不出而吃不成饭的事情。

112、在黄先生那里,叶圣陶读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113、过了一年以后,叶圣陶又到了悬桥巷东南端的顾家花园,跟随一位名叫张承胪(字元冲)的老先生读《四书》、《诗经》、《易经》。

114、张先生教书,认真到了一丝不苟的程度,对学生督责极严。

115、他规定学生对所学内容要读熟背诵,否则就动用戒尺施以体罚。

116、叶圣陶在学习上丝毫不敢懈怠,用心读书,背诵都能上口。

117、 叶仁伯勉励儿子熟读圣贤书,但由于家境寒苦,他不主张像富户人家那样把子弟关在书房里“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认为带孩子出去跑跑,熟悉社会和认识社会上的种种人和事是务实的。

118、“不识字好过,不识人难过”。

119、叶仁伯抱着这种传统观念,让儿子跟着他出门到亲戚家拜年、贺寿、吃喜酒,清明节到乡下上祖坟,秋天到乡下看收租子。

120、这一切大大地开阔了叶圣陶的眼界,使他无形中受到人情事理的熏陶。

121、叶圣陶童年时代,就领略了苏州民风民情的淳朴,也孕育了关心民间疾苦的缕缕情思。

122、叶圣陶自幼生活在文化氛围很浓的吴地,远山近水、亭台楼阁、斋堂殿馆、庙院庵祠,甚至连城里的路名,都有来历;哪怕是一块匾额、一个牌楼、一座桥梁,都有传说。

123、父亲总要带他去看,说给他听,而且回家后还要求他回忆参观时的先后次序,作类似日记的记录,作为“开笔”之前的写作训练。

124、 叶圣陶到了八岁时起,就“开笔”作文了。

125、老师出的题目是《登高自卑说》,作文之前,向他提示“这应当说到为学方面去”。

126、叶圣陶依照老师的吩咐,共写了八十多字。

127、老师看到他写的毛笔小楷字方方正正,文句又晓畅流利,说理通达,便不断地称赞,特别是对文章的结尾“登高尚尔,而况于学乎”感到满意,情不自禁地在“尔”和“乎”这两个字的旁边,用红笔划了两个圈。

128、叶圣陶高兴地把作文本带回家给父亲看,父亲见儿子敏悟好学、天资聪明,笑得十分开心。

129、经过近两年的刻苦学习,叶圣陶大有长进,居然能够写出三百字以上的经义史论或时务策论的文章了。

130、父亲急迫地希望儿子赶快成长,又将叶圣陶送进了另一所私塾,以便学得更好,能够考上秀才。

131、父亲教育他要如他在《登高自卑说》里所说的那样,拿出登高的毅力去对待学习。

132、叶圣陶明白父亲的企盼,决心勤学奋进。

133、 父亲为了使儿子增长些文学知识和历史知识,带他到茶馆听说书、听昆曲。

134、叶圣陶小时候听了不少的书,小书像《珍珠塔》、《描金凤》、《三笑》、《文武香球》,大书像《三国志》、《金台传》、《水浒》、《英烈》。

135、这些大书小书,他有的不只是听了一遍,最多的听过三四遍。

136、说书的,挥舞着纸扇,拍打着醒木,把故事说得活灵活现,各种人物的声音模仿得逼真酷肖,突显了不同的性格。

137、听到精彩处,叶圣陶常常被悲欢离合的情节牵引得不能自已。

138、他时而因悲愤难抑表现出痛苦的神情,时而因喜悦洋溢舒展出快慰的笑容,他完全陶醉于其中了。

139、叶圣陶更喜欢听昆曲,那典雅的曲辞、优美的音节,那时而清柔温润、时而凄怆沉郁、时而高昂雄壮、时而哀伤感叹的曲调,抓住了他的心灵,让他百听不厌,甚至想到要去当昆曲演员。

140、苏州地域文化的熏育,使他提高了艺术审美的能力。

141、父亲为他提供的这另一种教育的课堂,让他学到了在哪一所私塾也学不到的知识,培养了他观察现实社会的眼力。

142、叶圣陶的父亲把家庭、私塾和社会结合起来,这种教育方法是很开明的,使孩子受益不浅。

143、 叶圣陶六年光景的私塾生活过去了,他的人生将由童年跨入另一个阶段。

144、 1906年,以苏州长洲县、元和县、吴县三县县名的第一个字合成命名的“长元吴公立高等小学”创办起来了,叶圣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这所学校。

145、这所小学的教师大多是才从日本回国的留学生,有教唱歌和历史的章伯寅先生,有教国文的朱遂颖先生,有教博物和算学的龚赓禹先生,有教英文的杜安伯先生,等等。

146、他们热心于新的教育事业,讲课动听入耳,显示了开阔的知识面,叶圣陶听得津津有味。

147、他从老师谈论的革命思想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领悟。

148、章伯寅先生在课堂上教育学生说:“地不离人,人不离事。

149、欲论人事,必先知地理。

150、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要爱国就得先晓得我国的自然地理、历代英杰。

151、”叶圣陶心领神会,咀嚼着老师所讲的这些爱国大义。

152、他懂得了要把爱国与爱家乡这块土地上的山川草木结合起来,要了解与熟悉历代名人英杰创造伟业的历史。

153、老师寓革命思想教育于知识的传授之中,如清泉滋润了叶圣陶的心田,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154、叶圣陶小时侯的故事 叶圣陶, 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府悬桥巷的一个平民家庭,圣陶是他的字。

155、叶家开着一爿叫做“协记”的小布店,位于悬桥巷口。

156、 叶圣陶的父亲叶仁伯,是“吃知数饭的”,即经管账务,平常人家称呼他“账房”或“账房先生”。

157、他主要是替一位姓吴的地主家收租子,另外,一些大户人家逢到婚丧喜庆之事,也请他去临时料理账务。

158、叶圣陶家里除了父母亲和两个妹妹之外,还有祖母和外祖母,全家七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微薄的收入来维持,日子过得还是有点紧巴的。

159、不过,尽管如此,衣食问题还是可以无忧的。

160、叶圣陶的父亲为人厚道,办事笃实,品行端正,母亲心地善良,尽心持家,克勤克俭。

161、父母的品德深深地影响了叶圣陶,他心里想着要像父母一样做人。

162、 儿时的叶圣陶,很得父母的宠爱,因为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所以父母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

163、他们盼着儿子日后靠着科举能够飞黄腾达、荣宗耀祖。

164、叶仁伯为了使儿子求得功名,让叶圣陶三岁时就开始识字、练字,到六岁那年,叶圣陶识字已有三千左右,字也写得相当漂亮。

165、朱氏识字不多,但满肚子装着世代流传下来的谜语、诗歌、儿歌,经常说给儿子听。

166、我国苏南地区流传的谜语,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167、叶圣陶猜谜语时兴致很高,从中得到了智慧的启迪。

168、那些诵读起来悦耳动听的古代诗词,辞采华茂,言简意丰,叶圣陶能够背出很多。

169、尤其是儿歌,形象生动,想象奇妙,韵律优美,把叶圣陶给迷住了,他时常挂在嘴上哼唱,唱得眉开眼笑。

170、如“萤火虫,夜夜红;飞到西,飞到东………‘摇呵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

171、糖一包,果一包,还有饼儿,还有糕”等等,实在富有情趣,难怪叶圣陶乐得心动神摇了! 戊戌变法后的那一年(1899年),叶圣陶六岁的时候,父亲送他进私塾读书了。

172、塾师是当地有点名气的黄先生,文笔很好。

173、叶仁伯把儿子托付给这样一个远近闻名的长者,是十分放心的。

174、父亲对儿子的要求很严,放学回家后就督促他温习功课,还要背书,立下了“弗熟不得进膳”的家规。

175、所好叶圣陶学习自觉,记忆力又强,并没有出现因书背不出而吃不成饭的事情。

176、在黄先生那里,叶圣陶读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177、过了一年以后,叶圣陶又到了悬桥巷东南端的顾家花园,跟随一位名叫张承胪(字元冲)的老先生读《四书》、《诗经》、《易经》。

178、张先生教书,认真到了一丝不苟的程度,对学生督责极严。

179、他规定学生对所学内容要读熟背诵,否则就动用戒尺施以体罚。

180、叶圣陶在学习上丝毫不敢懈怠,用心读书,背诵都能上口。

181、 叶仁伯勉励儿子熟读圣贤书,但由于家境寒苦,他不主张像富户人家那样把子弟关在书房里“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认为带孩子出去跑跑,熟悉社会和认识社会上的种种人和事是务实的。

182、“不识字好过,不识人难过”。

183、叶仁伯抱着这种传统观念,让儿子跟着他出门到亲戚家拜年、贺寿、吃喜酒,清明节到乡下上祖坟,秋天到乡下看收租子。

184、这一切大大地开阔了叶圣陶的眼界,使他无形中受到人情事理的熏陶。

185、叶圣陶童年时代,就领略了苏州民风民情的淳朴,也孕育了关心民间疾苦的缕缕情思。

186、叶圣陶自幼生活在文化氛围很浓的吴地,远山近水、亭台楼阁、斋堂殿馆、庙院庵祠,甚至连城里的路名,都有来历;哪怕是一块匾额、一个牌楼、一座桥梁,都有传说。

187、父亲总要带他去看,说给他听,而且回家后还要求他回忆参观时的先后次序,作类似日记的记录,作为“开笔”之前的写作训练。

188、 叶圣陶到了八岁时起,就“开笔”作文了。

189、老师出的题目是《登高自卑说》,作文之前,向他提示“这应当说到为学方面去”。

190、叶圣陶依照老师的吩咐,共写了八十多字。

191、老师看到他写的毛笔小楷字方方正正,文句又晓畅流利,说理通达,便不断地称赞,特别是对文章的结尾“登高尚尔,而况于学乎”感到满意,情不自禁地在“尔”和“乎”这两个字的旁边,用红笔划了两个圈。

192、叶圣陶高兴地把作文本带回家给父亲看,父亲见儿子敏悟好学、天资聪明,笑得十分开心。

193、经过近两年的刻苦学习,叶圣陶大有长进,居然能够写出三百字以上的经义史论或时务策论的文章了。

194、父亲急迫地希望儿子赶快成长,又将叶圣陶送进了另一所私塾,以便学得更好,能够考上秀才。

195、父亲教育他要如他在《登高自卑说》里所说的那样,拿出登高的毅力去对待学习。

196、叶圣陶明白父亲的企盼,决心勤学奋进。

197、 父亲为了使儿子增长些文学知识和历史知识,带他到茶馆听说书、听昆曲。

198、叶圣陶小时候听了不少的书,小书像《珍珠塔》、《描金凤》、《三笑》、《文武香球》,大书像《三国志》、《金台传》、《水浒》、《英烈》。

199、这些大书小书,他有的不只是听了一遍,最多的听过三四遍。

200、说书的,挥舞着纸扇,拍打着醒木,把故事说得活灵活现,各种人物的声音模仿得逼真酷肖,突显了不同的性格。

201、听到精彩处,叶圣陶常常被悲欢离合的情节牵引得不能自已。

202、他时而因悲愤难抑表现出痛苦的神情,时而因喜悦洋溢舒展出快慰的笑容,他完全陶醉于其中了。

203、叶圣陶更喜欢听昆曲,那典雅的曲辞、优美的音节,那时而清柔温润、时而凄怆沉郁、时而高昂雄壮、时而哀伤感叹的曲调,抓住了他的心灵,让他百听不厌,甚至想到要去当昆曲演员。

204、苏州地域文化的熏育,使他提高了艺术审美的能力。

205、父亲为他提供的这另一种教育的课堂,让他学到了在哪一所私塾也学不到的知识,培养了他观察现实社会的眼力。

206、叶圣陶的父亲把家庭、私塾和社会结合起来,这种教育方法是很开明的,使孩子受益不浅。

207、 叶圣陶六年光景的私塾生活过去了,他的人生将由童年跨入另一个阶段。

208、 1906年,以苏州长洲县、元和县、吴县三县县名的第一个字合成命名的“长元吴公立高等小学”创办起来了,叶圣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这所学校。

209、这所小学的教师大多是才从日本回国的留学生,有教唱歌和历史的章伯寅先生,有教国文的朱遂颖先生,有教博物和算学的龚赓禹先生,有教英文的杜安伯先生,等等。

210、他们热心于新的教育事业,讲课动听入耳,显示了开阔的知识面,叶圣陶听得津津有味。

211、他从老师谈论的革命思想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领悟。

212、章伯寅先生在课堂上教育学生说:“地不离人,人不离事。

213、欲论人事,必先知地理。

214、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要爱国就得先晓得我国的自然地理、历代英杰。

215、”叶圣陶心领神会,咀嚼着老师所讲的这些爱国大义。

216、他懂得了要把爱国与爱家乡这块土地上的山川草木结合起来,要了解与熟悉历代名人英杰创造伟业的历史。

217、老师寓革命思想教育于知识的传授之中,如清泉滋润了叶圣陶的心田,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说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标签:




热点推荐
热评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