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小站8

网站首页 综合 > 正文

惠崇春江晓景的作者是谁(惠崇春江晓景)

2022-12-22 22:26:11 综合 来源:
导读 大家好,小豆豆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惠崇春江晓景的作者是谁,惠崇春江晓景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意思是惠崇...

大家好,小豆豆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惠崇春江晓景的作者是谁,惠崇春江晓景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意思是惠崇画的一幅春江晓景图。

2、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画画。

3、《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

4、《惠崇春江晓景》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5、原文如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6、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7、译文如下: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8、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9、注释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10、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11、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12、上:指逆江而上。

13、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14、《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15、”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16、满地:满是。

17、欲:正要,将要。

18、扩展资料:惠崇是北宋能诗善画的僧人,以工于小景见称。

19、东坡此诗题在他的《春江晓景》画上,非但状其形,而且传其神。

20、桃花在竹外,写出了相互衬托的艺术效果。

21、苏轼另外《和秦太虚梅花》一诗中也有“竹外一枝斜更好”之句,可见是他的得意之笔。

22、春江水暖,鸭子先知,写鸭子对水温的感觉,完全是由画面上鸭子的嬉水神态联想出来。

23、虽然清人毛奇龄讥之为:“鹅也先知,怎只说鸭?”许多人并为此争论不休(见《渔洋诗话》),但这一名句不得不为人们所称道。

2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惠崇春江晓景意思是惠崇画的一幅春江晓景图。

25、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画画。

26、《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

27、《惠崇春江晓景》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28、原文如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9、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0、译文如下: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31、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32、注释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33、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34、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35、上:指逆江而上。

36、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37、《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38、”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39、满地:满是。

40、欲:正要,将要。

41、扩展资料:惠崇是北宋能诗善画的僧人,以工于小景见称。

42、东坡此诗题在他的《春江晓景》画上,非但状其形,而且传其神。

43、桃花在竹外,写出了相互衬托的艺术效果。

44、苏轼另外《和秦太虚梅花》一诗中也有“竹外一枝斜更好”之句,可见是他的得意之笔。

45、春江水暖,鸭子先知,写鸭子对水温的感觉,完全是由画面上鸭子的嬉水神态联想出来。

46、虽然清人毛奇龄讥之为:“鹅也先知,怎只说鸭?”许多人并为此争论不休(见《渔洋诗话》),但这一名句不得不为人们所称道。

4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惠崇春江晓景春江晓景的意思是春天江水早晨的景色,整首诗的意思是清脆的竹林外有两三只盛开的桃花,春天江水回暖鸭子最先知道,因为鸭子经常到江水中嬉戏玩耍。

48、初春时节蒌蒿长得满地都是,芦苇也长出了嫩芽,这也正是肉味鲜美的河豚鱼将要浮出水面的时候。

49、  注释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晓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50、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51、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迎来,寒冰消融,水温一升高,群鸭好像就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急不及待地到江水中嬉戏玩耍了。

52、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

53、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54、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55、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56、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57、  上:指上市,就是在市场上销售。

58、  [编辑本段]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59、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60、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

61、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

62、  [编辑本段]赏析一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后人往往只引这一首,忘了后面还有四句: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63、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64、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晓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

65、河豚是看不到的,是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66、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67、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 人。

68、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69、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70、”  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

71、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

72、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

73、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 呢。

74、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

75、  不过毛希龄也不是就跟苏轼过不去,他谁也看不上眼。

76、他读朱子,身边都得摆个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对了,就要连打带骂,非得让这稻草人朱熹认错才行。

77、对苏轼,已经够客气了。

78、  [编辑本段]赏析二  这两首是题画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年)。

79、  下面是对第一首的赏析: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

80、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

81、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

82、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

83、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

84、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

85、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

86、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

87、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

88、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89、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90、”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

91、”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

92、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

93、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94、  [编辑本段]赏析三  这首题图诗,着意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

95、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96、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97、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

98、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说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标签:




热点推荐
热评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