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小站8

网站首页 综合 > 正文

羌笛何须怨杨柳全诗(羌笛何须怨杨柳)

2022-12-25 21:26:05 综合 来源:
导读 大家好,小豆豆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羌笛何须怨杨柳全诗,羌笛何须怨杨柳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羌笛何须怨杨...

大家好,小豆豆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羌笛何须怨杨柳全诗,羌笛何须怨杨柳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意思是: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译文:黄河自天边奔腾而下,在高山脚下,一座孤单的城池坐落在那里。

4、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就算是春风也吹不过玉门关外的。

5、诗文鉴赏: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6、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7、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8、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9、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10、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11、扩展资料: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12、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13、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14、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15、王之涣早年由并州(山西太原)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

16、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17、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18、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凉州词意思是: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作者:王之涣出自:凉州词二首朝代:唐原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19、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20、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21、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22、翻译: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23、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扩展资料:这首诗抒写的是边关将士夜闻笳声而触动思乡之情。

24、万里别家,多年不归,有时不免思乡,无论是见景还是听声,都容易勾起悠悠的乡思。

25、诗的前两句写战士们在边关忍受苦寒,恨春风不度,转而思念起故乡明媚、灿烂的春色、春光来。

26、后两句极力渲染出了一种思乡的氛围:寒冷的夜晚万籁俱寂,而笳声的响起更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并且悲凉的笳声吹奏的偏又是让人伤怀别离的《折杨柳》,悠悠的笳声在夜空回荡,教战士们的思乡之意更加浓厚。

27、这首诗抓住了边塞风光景物的一些特点,借其严寒春迟及胡笳声声来写战士们的心理活动,反映了边关将士的生活状况。

28、诗风苍凉悲壮,但并不低沉,以侠骨柔情为壮士之声,这仍然是盛唐气象的回响。

2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凉州词二首大意: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1.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30、 2.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31、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32、 羌笛何须怨杨柳是写听到羌笛的感受,由《折杨柳》曲名与春风相联,以“春风”暗喻皇恩,“春风不度玉门关”含蓄地指责朝廷不关心边塞士兵。

33、境界雄阔苍凉,含义曲折深刻.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

34、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

35、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

36、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37、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38、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

39、「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夭系。

40、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

41、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

42、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

43、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

44、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45、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

46、用「王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

47、《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人玉门关。

48、」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49、 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

50、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

51、「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

52、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53、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出自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

54、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5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6、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57、本首诗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

58、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 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

59、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说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标签:




热点推荐
热评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