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小站8

网站首页 综合 > 正文

关于张志和简介(关于张志和的资料)

2022-12-28 01:26:04 综合 来源:
导读 大家好,小豆豆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关于张志和简介,关于张志和的资料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张志和字子同,...

大家好,小豆豆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关于张志和简介,关于张志和的资料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

2、祁门县灯塔乡张村庇人,祖籍浙江金华,先祖湖州长兴房塘。

3、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

4、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

5、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江湖。

6、唐肃宗曾赐给他奴、婢各一,称渔童和樵青,张志和遂偕婢隐居于太湖流域的东西苕溪与霅溪一带,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渔樵为乐。

7、唐大历九年张志和应时湖州刺史颜真卿的邀请,前往湖州拜会颜真卿,同年冬十二月,和颜真卿等东游平望驿时,不慎在平望莺脰湖落水身亡。

8、扩展资料:张志和是唐代最早填词并有较大影响的词人之一,他的《渔父词》源于吴地吴歌中的渔歌,他的五首《渔父》词、特别是第一首,词调与意境完全相符,再衬之以美好的自然山水,境高韵远,很有艺术魅力,因此广为传诵。

9、晚唐释德成39首《渔父拨棹子》中,有36首的句式格律全依张志和《渔父》。

10、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亦有《渔父》词十八首,不仅其句式格律全依张志和《渔父》,并直接运用到道教的术语中。

11、此后的和凝、欧阳炯、李珣、李煜所作《渔父》,其内容大同小异。

12、均受张志和《渔父》词的影响,对后世的词人影响很大。

13、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志和姓名: 张志和 又名: 初名龟龄 号烟波钓徒 字子同 浪迹先生 玄真子 性别: 男 生卒年: 公元前743?-公元前810? 所属朝代: 唐代 所属文学时期: 隋唐五代文学 代表作品: 渔父歌 同时期作家: 孟郊 韦应物 作家生平 作家生平 张志和 张志和(743?-810?),初名龟龄,字子同,号烟波钓徒、玄真子、浪迹先生。

14、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

15、肃宗时以明经擢第,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

16、后因事贬南浦尉,而绝意仕进,隐居江湖。

17、大历九年(774)游湖州刺史颜真卿幕,撰《渔歌子》词五首,广为传诵。

18、又工诗善画。

19、 张志和 唐诗人。

20、字子同,初名龟龄,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

21、年十六游太学,举明经。

22、肃宗时待诏翰林,贬南浦尉,后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

23、与颜真卿等为友。

24、善歌词,能书画、击鼓、吹笛。

25、作品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

26、其词今存《渔父》五首,描写季节景物,鲜明生动,为早期文人词中著名之作。

27、另有《玄真子》。

28、 张志和,字子同,婺州金华人。

29、年十六,举明经。

30、肃宗时待诏翰林。

31、后不复仕进,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叟。

32、诗九首。

33、 张志和(约730~约810 )唐代诗人。

34、字子同,初名龟龄,兰溪人。

35、十六岁游大学,以明经耀第,献策肃宗,深蒙赏重,任翰林待诏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并赐名“志和”。

36、后因事贬为南浦尉,未到任,还本籍,亲丧不复仕。

37、扁舟垂纶,祭三江,泛五湖,自称“烟波钧徒”,著《玄真子》十二卷三万言,因以为号。

38、兄鹤龄,恐志和遁世不归,为之在越州(今绍兴)城东筑茅屋一所。

39、志和居之,尝有吏人派志和为淘河夫,即亲自执蕾劳作,毫无怨色。

40、观察使陈少游闻而谒之,坐必终日,题其所居为馆真坊。

41、又因草堂椽拄,皮节犹存。

42、全无斧斤之痕,门巷更为漱隘,门隔流水,十年无桥,乃出资稍扩其居,“并造桥,时称回轩巷、大夫桥。

43、肃宗赏赐奴婢各一,志和使结为夫妇,取名“渔童”、“樵青”。

44、人间其故,答道:渔童使捧钧收纶,芦中鼓泄,樵青使苏兰薪桂,竹里煎茶。

45、”陆羽、裴休问有何人往来?答称:“太虚作室而共居,夜月为灯以同照。

46、与四海诸公未尝离别,何有往来?!”颜真卿为淤州刺史,张志和乘敝舟往访,颜欲为他造新船,张道:“搅惠渔舟,愿以为浮家泛宅,诉讼江湖之上,往来茗冒之间,即野夫之幸矣!”其诙谐辩捷,类皆如此。

47、 张志和博学多才,歌、词、诗、画俱佳。

48、酒酣耳热,或击鼓吹笛,或吟诗作画顷刻即成。

49、尝于颜真卿席间与众客唱和渔夫词,张志和首唱:“西塞山前白鸯飞,桃花流水阙鱼肥。

50、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51、”颜真卿、陆羽、徐士衡、李成矩等共和二十五首。

52、志和复剪素写景,须臾五本。

53、随句赋象、人物、舟船、鸟兽,烟波凤月,皆依文章,曲尽其妙。

54、真卿与诸客传玩,叹服不已。

55、唐朱景玄撰《唐朝名画录》,定逸品三人,张志和居其一。

56、明董其昌《画旨》云:“昔人以逸品置神品至上,历代唯张志和可无愧色。

57、” 张志和既为山川隐逸,著作玄妙,故后世传为神仙中人。

58、如《续仙传》云,玄真子“守真养气,卧雪不寒,入水不濡。

59、”唐李德裕评张志和:“隐而有名,显而无事,不穷不达,严光之比。

60、”可谓恰到其分。

61、张志和(743?-810?),初名龟龄,字子同,号烟波钓徒、玄真子、浪迹先生。

62、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

63、肃宗时以明经擢第,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

64、后因事贬南浦尉,而绝意仕进,隐居江湖。

65、大历九年(774)游湖州刺史颜真卿幕,撰《渔歌子》词五首,广为传诵。

66、又工诗善画。

67、 张志和 唐诗人。

68、字子同,初名龟龄,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

69、年十六游太学,举明经。

70、肃宗时待诏翰林,贬南浦尉,后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

71、与颜真卿等为友。

72、善歌词,能书画、击鼓、吹笛。

73、作品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

74、其词今存《渔父》五首,描写季节景物,鲜明生动,为早期文人词中著名之作。

75、另有《玄真子》。

76、 张志和,字子同,婺州金华人。

77、年十六,举明经。

78、肃宗时待诏翰林。

79、后不复仕进,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叟。

80、诗九首。

81、李清照(1084?-越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

82、李格非之女,赵明诚之妻。

83、金兵南侵时随夫逃避江南,建炎三年(1129)夫卒,曾漂泊于浙江金华、绍兴一带。

84、其词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期,词风婉约,偶有豪放之作。

85、她诗、文、词俱佳,犹以词著称,为中国一流女词人。

86、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不传。

87、后人辑有《漱玉词》。

88、今存词私事余首。

89、【作者】 (730~810) 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

90、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

91、唐朝肃宗时待诏翰林。

92、后因事贬官,赦还,不复仕进,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叟。

93、著有《玄真子》集《全唐诗》录其九首诗词。

94、渔歌子,词调名,又名渔父歌。

95、本为唐朝教坊曲。

96、分单双调两种,单调27字,五句,四平韵;双调50字,仄声。

97、张志和《渔歌子》共有五首。

98、《南华象说》十卷、《冲虚白马非马证》八卷,未行于世(此据唐颜真卿撰《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

99、按,颜乃张之友善,《唐书·张志和传》及《玄品录》、《续仙传》所记张志和事,均依此《碑》)。

100、张志和少有才学,年十六擢明经第,以策干唐肃宗,深受赏识,得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录事参军。

101、于是改名志和。

102、此后不久,因系狱事,贬南浦尉,会赦还,以亲丧不复仕。

103、 离宫后,常居于江湖之上,自称 “烟波钓徒”。

104、大概是仿姜尚故事,每垂钓不设诱饵,其志不在鱼也。

105、 下述几事,以见张志和之行状。

106、虽然张志和曾为朝官,但退隐后,县令使浚渠,他竟能 “执畚就役,曾无忤色”(颜《碑》)。

107、又,张志和尝以大布制褐裘,及其嫂闻之,乃手为织纩,及成,一衣十年,虽暑不解。

108、唐肃宗赐奴婢各一,张志和遂配为夫妇,号曰渔僮、樵青,人或问其故,答曰:“渔僮使捧钓收纶,芦中鼓枻,樵青使苏兰薪桂,竹里煎茶。

109、”又有竟陵子陆羽、校书郎裴修问“孰为往来者”,张志和慨然对曰:“太虚作室而共居,夜月为灯以同照,与四海诸公未尝离别,有何往来?”其豁达如此,大有庄叟遗风。

110、但张志和生性孤峻,“不可得而亲疏,率诚澹然,人莫窥其喜愠。

111、视轩裳如草芥,屏嗜欲若泥沙。

112、”(颜《碑》) 张志和还善图山水,酒酣之际,随着击鼓吹笛的乐声,舞笔飞墨,应节而成,尝撰渔歌,唐宪宗求之不能致。

113、又为御史李萼写图幛,千变万化,观者愕眙,在坐六十余人各暑姓名爵里于其下,张志和乃以两言目之,潜皆属对,举席叹骇。

114、李德裕赞叹张志和 “隐而有名,显而无事,不穷不达,严光之比”,跻身江湖而又美名远扬,这种生活竟令身居朝廷要位的李德裕也羡慕不已。

115、 大历七年 (公元772年)秋八月,颜真卿为湖州刺史,张志和来谒。

116、颜真卿以舟敞漏,请更之,张志和答曰:“傥惠渔舟,愿以为浮家泛宅,沿溯江湖之上,往来苕霎之间,野夫之幸矣。

117、”遂为水戏(《续仙传》载张志和“守真养气,卧雪不寒,入水不濡”),忽焉去。

118、关于张志和卒时情景,颜《碑》只有一句朦胧的记载,“忽焉去我”。

119、《新唐书·张志和传》可能因其意不明,不云其事。

120、《续仙传·玄真子》则借此遂云“寻于水上挥手以谢真卿,上升而去”,故神其事,不可信。

121、 张志和的著作,据颜《碑》载: 著书十二卷,凡三万言,号《元真子》。

122、遂以称焉......京兆谊为作《内解》。

123、元真又述《大易》十五卷,凡二百六十有五卦。

124、 其《大易》十五卷,今存佚不明。

125、《玄真子》则有很多版本,分上、中、下三卷者有: 《且且初笺·十六子》、《知不足斋丛书》第十三集、《金华丛书·子部》,《丛书集成初编 ·哲学类》所收则据《知不足斋》本影印,曾参照《道藏》本。

126、明《正统道藏》太玄部甚帙收有此书,但标曰《玄真子外篇》,亦分上、中、下三卷。

127、何以名曰《外篇》,岂《玄真子》别有《内篇》?检《藏》本,是书约三万七千宇,据颜《碑》,《玄真子》“凡三万言”,大体相符,则知《道藏》所收,即为《玄真子》全文,非别有《内篇》也,《道藏辑要》第五类所收同此。

128、《子汇》收《玄真子外篇》,不分卷,唯分碧虚、鸾鷟、涛之灵三部分,其后分三卷者均依此。

129、明归有光辑评《玄真子》,不分内、外篇,亦不分卷,是书收入《诸子汇函》,当较接近《玄真子》原貌,可参考。

130、《玄真子》不分篇、卷者还有:《十二子》本、《二十家子书》本、《四库全书·子部道家类》本、《子书百家、道家类》本、《百子全书·道家类》等。

131、凡入子部,均属之于道家类。

132、另外,《说郛》(宛委山堂本)卷一百收录《玄真子渔歌记》一卷,题唐张志和撰,李德裕录。

133、 《玄真子》一书,行文格调颇似《庄子》,全以寓言写出。

134、其言博大恢宏,而且从相对主义的沉思中悟出许多辩证法的真理。

135、张志和在天文学上亦有精深的造诣。

136、下面择其点滴,以叙笔者之浅识。

137、 张志和名天之王曰“神尊”,名地之王曰“只卑”,名碧虚(天地间之空气)之王曰“灵荒”。

138、其言曰: 神尊曰:朕有天。

139、祗卑曰:朕有地。

140、灵荒怪天地之名,问之曰: “朕之仰视不异碧虚,朕之俯察不异碧虚。

141、碧虚之中,其又奚物?帝言天地,厥状若何?”祗卑曰:“朕之地,体大质厚,资生元元,中高外垂,其势坤。

142、层然如坛辏……”。

143、神尊曰:“朕之天,体虚形高,资始化化。

144、中员外转,其行乾。

145、穹然如帐帱……”。

146、灵荒未之信,曰:“天如帐,胡县(悬)乎其上?地如坛,厥下平何安?”神尊曰:“天之帐非上县,飘轮下载常左旋,三光随之以西迁。

147、”只卑曰:“地之坛,有湫盘凝浮其上,所以安。

148、” (《玄真子·碧虚》) 张志和关于天地关系的理论,颇近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 “盖天说”。

149、其不同之处在于,张志和并不认为地是倾斜的,西北高而东南低。

150、天地间是无形质的碧虚,这又与古代天文学中的“宣夜说”相合。

151、宣夜说认为,宇宙间只有天体(所谓“三光”日、月、星及其构成的有形质物)与地体才是有形有质的,此外是无限的虚空,天体不依附任何实物,只浮于元气之上,自由运动。

152、这是张志和吸引古代天文学的地方(宣夜说出在汉末以前)。

153、进一步,我们可以看到张志和对日月之关系的精湛解释。

154、 日月有合壁之元,死生有循环之端。

155、定合壁之元者,知薄蚀之交有时;达循环之端者,知死生之会有期 ……。

156、然月之明由日之照者也。

157、月所发放的光亮,是对日光的反鉴,所以日月薄蚀之交是有规律的,这与现代天文学完全符合。

158、当然,张志和也不可能超越时代的认识能力,未能认识到日、月与地球的真正关系,因而不能揭示日蚀,月蚀的秘密。

159、但他将日、月蚀归之于自然现象,到一定的时间便必然出现,这就排斥了对日、月蚀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学解释。

160、 再看看张志和对有无及其关系的认识: 有之非未无也,无之非未有也。

161、且未无之有而不有,未有之无而不无,斯有无之至也。

162、故今有之忽无,非昔无之未有;今无之忽有,非昔有之未无者,异乎时也。

163、若夫无彼无有连既 往之无有而不殊,无此有无合将来有无而不异者,同乎时也。

164、异乎时者,代以为必然会有不然之者也;同乎时者,代以为不然会有必然之者也。

165、 (《玄真子·涛之灵》) 这段话听起来很玄,但其基本思想却只有一个,即事物的有无是在时间流程中相互转代的。

166、现在存在的具体事物,过去必然曾不存在过;现在不存在的事物,也必然是相对其过去曾经存在过而言。

167、世界上从未出现的某物,我们就不能说今天此物没有了。

168、现存事物的消逝,与过去事物未曾出现过的 “无”,是不相同的,今天某物从无突然到有,也不同于过去某物一直保存到现在,因为时间改变了,(前者有一个从有到无的过程问题,后者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问题。

169、)如果说世界上不存在彼无有(现在可指称的)与过去了的无有相连而且没有差别,不存在此有无与将来的有无相同而且没有差异,那是因为除去了它们在时间上的差别(也就是说,抽象上谈有与无的关系,而排除了这种关系的时间因素)。

170、看到有无在时期上有差别,以异时的观点论有无,世人们以为是对的,但恰恰有人不以为然,排除有无在时间上的差别,以抽象的观点谈有无,世人们都以为不对,但恰恰有人以为是正确的。

171、看到有无与时间的联系,这是张志和在形而上学的沉思中所闪现的辩证法光芒。

172、时间本来是与事物的运动相连的,如果没有物质的运动也就没有时间,运动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最基本的运动形式,仍是事物存亡(有无)的相互转化过程。

173、而且,时间的规定性,取决于物质运动的速度(爱因斯坦证实了这一点,物体运动速度越快,时间流逝就越慢,反之亦然)。

174、张志和当然没有发达的科学知识奠定其时空与物质运动观的基础,但他在思辩哲学中揭示了时间与物质运动(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程)的内在联系,委实难能可贵。

175、下面引录南北朝时期著名和尚僧肇(384—414年)的两段论述,或有助于理解张志和在这个问题上的贡献。

176、 ……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

177、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

178、复而求今,今亦不往。

179、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致今。

180、 (《肇论·物不迁论》) 又,然则万物果有其所以不有,有其所以不无。

181、有其所以不有,故虽有而非有,有其所以不无,故虽无而非无。

182、虽无而非无,无者不绝虚;虽有而非有,有者非真有。

183、若有不即真,无不夷迹,然则有无称异,其致一也。

184、 (《肇论·不真空论》) 前一段论述,僧肇否定了物质运动与时间的联系,只看到时间和运动的间断性,没有看到他们的不间断性。

185、但僧肇揭示了时间和运动的矛盾,在认识史上无疑是有意义的。

186、张志和则承认了这对矛盾,认为事物的有无相互转化,是随时间流程而显现出来的,这就打破了僧肇所揭示的矛盾之缺口,发展了辩证法。

187、后一段论述,僧肇揭示了事物的有无与空间的矛盾。

188、事物有其存在的一方面,也有其不存在的一方面。

189、说事物有不存在的一方面,并不是说此物就绝对虚无。

190、事物的有无是对立的统一,不包含无的有,便只能理解为绝对永恒的存在,而具体事物总是多存在一天就更趋近于消亡一天。

191、在这点上,张志和与僧肇是很接近的, “且未无之有而不有,未有之无而不无”,不包含无的存在是不真实的,不包含有的无也不是我们所说的无。

192、较之二者,僧肇的论述要明确些,但他由具体事物的有无统一,继而说到“万物非真”,事物只是“假号”而已,就失之远矣。

193、因为具体事物固然可生可灭(改变存在形式),但物质世界却是永恒存在的,物理学的“物质不灭定律”证明了这一点。

194、至于其逻辑错误,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常犯的,今不辨析。

195、且看看张志和的世界起源说,于其中不难看出他和僧肇的区别: 夫无有也者,有无之始也;有无也者,无有之初也。

196、无有作,有无立,而造化行乎其中矣。

197、夫造化之兴也,空以遍之,风以行之,水以聚之,识以感之,气以通之,而万物备乎其中矣。

198、空遍而体存,风行而用作,水聚而有见,识戚而念生,气通而意立。

199、体存故可以厚本,用作故可以明渐,有见故可以观变,念生故可以知化,意立故可以详理。

200、是知本可厚者空之体也,渐可明者风之用也,变可观者水之有也,化可知者识之念也,理可详者气之意也。

201、 (《玄真子·碧虚》) 有无相互转化,渐渐形成了世界。

202、世界自造化之后,就不是虚妄不实的了,而是遍布的空气冲盈其中,有风行,有水聚,有气通,并且有识感。

203、这里面既包含了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又包含了可知论观点。

204、 现实世界从有无中造化出来,这个造化过程又是自然的,既不存在谁是造化者的问题,又不存在从什么东西中造化出来的问题,他说: 无自而然是谓元然,无造而化是谓真化。

205、 没有给世界的最后创造者留下地盘。

206、这种自然创世说,可以说是否定上帝创世说的一种方式。

207、 既然世界自己造化自己,那么 “道”又在哪里呢?张志和认为“至道”是不可以感知的,“吾知至道之无有也”(《碧虚》)。

208、道至无又至有,他说: ……至无至有者,莫过乎道。

209、……巡六合,求之而不得者,非道之至无邪?出造化,离之而不免者,非道之至有邪? (《玄真子·鸾鷟》) 这里的 “道”,显然是指规律、法则。

210、说道至无,是因为上下求索而不可得,事物运动的规律是不能凭感觉器官把握的;说道至有,是因为即使超越造化之外,有意摆脱它,但终不能解除它的制约,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具有普遍性。

211、这些都是张志和闪光的思想。

212、当然,“出造化”去寻求道的存在是不可能的,规律是事物运动的固有属性,离开了运动(造化),即无规律(道)可言。

213、张志和似乎也有割裂运动与运动规律之联系的倾向,所谓“出造化”,固然是假设的前提,但设置前提本身就表现了他对二者关系认识之不足。

214、而且,后面的论述也只是说造化不出道的范围,没有看到道只是事物在造化过程中的属性。

215、 综观前述,不难看出,张志和确乎是唐代一位了不起的哲学家。

216、虽然他没有坚实的科学知识作为基础,但他在思辩的王国里所提出的富有科学因素的哲学命题,实在是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遗产。

217、 张志和的诗全部九首 《全唐诗》卷三百零八 [size=4]扬州诗局本[/size] 卷308_1 【太寥歌】张志和 化元灵哉,碧虚清哉,红霞明哉。

218、冥哉茫哉, 惟化之工无疆哉。

219、 卷308_2 【空洞歌】张志和 无自而然,自然之元;无造而化,造化之端。

220、廓然悫然,其形团圞。

221、反尔之视,绝尔之思,可以观。

222、 卷308_3 【渔父歌】五首·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22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24、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

225、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226、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

227、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228、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

229、枫叶落,荻花乾,醉宿渔舟不觉寒。

230、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

231、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232、 卷308_4 【上巳日忆江南禊事】张志和 黄河西绕郡城流,上巳应无祓禊游。

233、 为忆渌江春水色,更随宵梦向吴洲。

234、 卷308_5 【渔父】张志和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溪老人重钓归。

235、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

236、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237、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238、可剪切使用。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说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标签:




热点推荐
热评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