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小站8

网站首页 综合 > 正文

防民于口甚于防川含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2023-01-01 09:40:23 综合 来源:
导读 大家好,小豆豆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防民于口甚于防川含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这句话的...

大家好,小豆豆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防民于口甚于防川含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这句话的释义: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

2、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

3、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

4、出处:先秦时期的《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节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

5、民亦如之。

6、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7、白话译文: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

8、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

9、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

10、这篇文章记叙了召公劝谏厉王停止“卫巫监谤”的故事,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刻画了厉王这个刚愎自用的暴君形象,深刻地指出企图用铁血政策、特务政策去钳制子民之口,其结果必将导致土壅川决的结果,“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11、”也给后世人敲响了警句。

12、扩展资料:整体赏析这篇文章叙述周厉王凶残暴虐,对民众的压迫、剥削无所不用其极。

13、到头来,终于被民众驱逐、流放。

14、第一段点明事情的起因在于厉王弭谤;第二段由此引出召公的劝谏之辞——反弭谤;第三段交代弭谤的自然结果,又验证照应第二段谏辞。

15、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是修辞设喻。

16、“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说明人民的意见不可阻塞,无法壅蔽。

17、如果暴虐无道,一意孤行,甚至以杀人相威逼,尽管暂时使人“道路以目”,敢怒而不敢言,但终将“川壅而溃”。

18、“前喻防民之口有大害”,“后宣民言有大利”,全文妙在善于运用比喻,贴切巧妙,论证生动,笔意纵横,浑然一体,极尽行文变化之妙。

19、这篇文章“谏词只天子听政一段”,这是“在道理上讲”的,而其余“俱是在利害上讲”,笔法十分新警。

20、前后叙述描写,紧紧扣住国王与民众,如以“王虐”、“王怒”、“王不听”为一条叙事线索,和民众的“谤王”、“莫敢言”、“流王于彘”一条线索,交织对立,叙事有序,起伏照应,极为精细。

21、《国语》以记言著称。

22、这篇文章便是以记言为重点。

23、召公所谏之言,语语精警,从言止谤有害,言听政全赖民言,斟酌而行,到宣民之言,实际上于当政者有利。

24、民众之言,如川之水不可变,也决不能壅。

25、“回抱防川之意,融成一片,惊健绝伦。

26、”这篇短文,我们不仅需要细察“立言层节”,更重要的是,要牢记耐人深思的警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27、”深刻的历史教训,昭示古往今来的当政者,必须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民言不可阻,民意不可挡,民志不可摧,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28、只有察民情、尊民意、散民志,当政者オ不会有覆舟之患,国家才得坚强稳固,社会才能繁荣昌盛。

29、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

30、江河的水被堵塞,就要决口奔流,被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禁止人们讲话也象这样。

31、《国语·周语上》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左丘明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32、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33、” 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

34、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

35、就是:不要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36、非要说什么“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一句顶一万句”这些屁话,还不让人说穿这些都是屁话!这不就是防民之口吗?。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说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标签:




热点推荐
热评文章
随机文章